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4日下午看望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在联组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四个坚持”,并在第四个“坚持”中首次提出“用明德引领风尚”的文艺思想。
文学是人学,是表达人并最终感动人、启迪人的文字形式;而文学中的“先锋”类型——诗歌,则更是人的灵魂直接抒发与展现。古人云:“诗言志”,又说:“文以载道”。
从五四运动开始的新诗,至今经历了百年历史,有过五四时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八九十年代的辉煌与灿烂,出现过许多有家国情怀的优秀诗人和经典之作,诗歌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年的网络时代之后,诗歌貌似繁荣,写诗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貌似“诗歌作品”,仿佛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网络、自媒体,但许多所谓的诗作不忍目睹,那哪是诗?连分行的散文都算不上,因为根本没有诗情诗意,而那些勉强有点诗意但仅仅是“一个人的风花雪月”的诗作,则更是充斥在纸质媒体、网络媒体(包括自媒体),尤其是不少年轻的诗歌爱好者的作品,或者完全借鉴西方诗歌技巧,玩语言艺术的万花筒,只有新奇却空洞的形式,没有任何思想情感内涵;或者只写个人的小悲小喜、吃喝玩乐游,就像一些人的微信,常常发一些饭菜、衣服、游玩等照片,完全没有大众情怀、公共意愿,甚至也没有将个人作为单个“人”的情感,写出深刻、浓郁的感情和思考,写出“我们”人类共同的情感思想,以此引起读者们的共鸣。如果真能像李清照写词那样,将个人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到一种极致,那也是人类共有的人性悲怀愁绪。问题是他们写自己,写的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琐事,而且没有任何思考与超越,最终停留在小事、琐事上。这还是诗歌,还是文学吗?
每个时代都有许许多多的大事、要事、非凡事在诞生,何况在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新时代,有许多事值得大书特书,有许多有关大自然、家国、社会、老百姓生活、爱与自由、公共资源、新创造开拓等方面的题材,值得诗人去关注,去思考,去讴歌真善美,去贬斥假丑恶。所以,诗人要从纯粹的“小我”中解放出来,写“我们”,表达我们大家的思想感受;或者从写“小我”、“小家”,写出“大我”、“大家”,从诗作者的一个“我”、一个“家”,写出社会千千万万个“我”、千千万万个“家”来,这样,这个“我”、“家”就有了丰富的社会含量,有了大众情怀,有了家国蕴含。
孔子《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真正大的学问在于弘扬道德;康德论美学时说:“仅仅有美是不够的,还需要崇高”;雪莱说:“一首伟大的诗篇像一座喷泉一样,总是喷出智慧和欢愉的水花。”
诗歌是文学中的神性贵族,是文艺百花中的精华,诗歌的精神就是崇高精神,闪烁着神性、人性的光芒,如果诗歌也尽是些华丽辞藻和新鲜技巧,夸大的阿谀、琐碎的陈述、拙劣的表演,那诗歌有必要存在吗?那诗歌还叫诗歌吗?
针对近年来诗的不良现状,诗人彭惊宇倡导“新崇高”诗歌,认为“以宏大而复杂的结构,完成对宇宙、时空、万物、山河、人类、太阳、光明、温暖、和平、自由、祖国、人民、信念、科学、艺术、命运、爱情、生死等等交相辉映的繁复歌唱”。我完全同意他的“新崇高”诗歌观。为什么是“新崇高”?我的理解是,过去有过伪崇高、假崇高,而“新崇高”是真崇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崇高,是新时代的崇高。
诗歌可以直接写大题材,也可以写小题材,但无论大小,诗人胸中都要有一颗大爱之心、悲悯之心,胸怀天下苍生,笔端流露出心系他人、群众、社会之意, 表达出一种人类的共同情感、共同愿望,时时闪现世纪关怀和家国情怀,赞美文明进步、公平正义,鞭挞愚昧落后、自私邪恶。这样的诗歌,才是真诗好诗大诗,以诗的崇高精神来感动读者,引领世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