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文学评论

尔容《伍子胥》

浓郁而深长的咏叹

□刘保昌

历史上的伍子胥以终生的艰难苦恨成就了复仇大业。他超越平庸、拒绝遗忘、反抗绝望、直面苦难的不息斗志,千百年来激荡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成为那些饱受委屈、反抗有心却又复仇无力的人们的“异代知己”,成为他们“身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的人生理想,被视为古今中外少见的复仇“烈丈夫”,也因此成为作家们笔下反复书写、歌咏的主题和对象。

出生于湖北秭归茅坪的女作家尔容,原名望见蓉,因为有这样的传说——长江三峡一带的望姓子孙,都是伍子胥的后人——故而,写作长篇历史小说《伍子胥》,以念祖追远、寻找家族根脉,表达后辈仰望先贤的敬意,重新走入先祖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作家对先祖历史隐密的揭示及其根源于家族血脉生发的巨大同情,给我们留下深刻的阅读印象。

小说饱含真挚的热情,抒情性强烈的诗化氛围氤氲全篇,颇具《荷马史诗》吟唱式的古典述史风采。抒情性浓郁的吟唱无疑是礼赞英雄、歌颂先贤的最好方式。长篇小说《伍子胥》基本上遵循了历史发展的固有脉络,抒写伍子胥传奇、悲愤、快意、屈辱的跌宕人生,却又在小说的“开篇:生命密码”和第46章“爷孙揭秘”中,以更加诗意的悼亡怀人笔调,跳出历史小说连贯叙事进程的现场,采用伍子胥之子“望”的叙述视角,以第一人称抒发了对三峡地域后辈人的思念、敬仰和同情。这种“跳出”的姿态和“逸出”的情感,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作家文体创造的努力,这无疑是相当成功的。小说开篇写道:“我叫望,垂垂老矣。这辈子仅靠摆渡渔猎为生。青山绿水、深谷高岩,将我的天地与世隔绝,周遭都是瀑流飞泉、绿林猿声。我在巫峡江畔生儿育女,像花果山的猴子繁衍生息。这正是爹期待的。我这一生都在维持和延续某个特异的生命密码。它归隐于万家灯火之外,以隐秘的方式默默地传承。”当伍子胥仓惶逃到吴楚边界时,一条大江遮挡去路,“万顷碧波之上沙鸥翔集,蜿蜒的江岸线芦苇丛生。浩荡水波银光闪闪,渺茫江天水风漫漫”,情与景、风物与人心、叙事与抒情于此有机交融,正是吟唱式史诗的叙事魅力的表现,可以视为作家对吟唱史诗的遥远致敬。

小说志在揭开被岁月风尘掩盖的秘密。望氏与伍子胥之间隐密的血缘关联,让小说叙事充满“同情”和“悲悯”的色调。作家尔容毫不犹疑地站在伍子胥这边。这种“灵魂贴近”式的情感态度,令小说的字里行间充溢着“亲情流连”与“主体性关怀”。当伍子胥历经千辛万苦逃到吴国时,正处在先前颠沛流离躲避楚军追杀时无比的紧张与其后在吴国为相率军伐楚的丰功伟业之间的人生低谷阶段。“山风流泉梳理着他千疮百孔的心,也清洗着他青春流溢的面容。除了满头银发依然记录着他白雪皑皑的悲苦和苍茫无边的重任,一切都像大雾笼罩的阳山凝重而平静。他望着漫天迷雾,未来的一切都仿佛巨大的哑谜等待着他开启。日子流光汤汤地哗然而过。脱离樊笼的自由生活让他焕发无穷的力,而这安逸的日子又像油锅让他备受煎熬。安逸地苟活与父兄沉冤九泉,楚王的天罗地网与恩人的舍生相救,九死一生的逃难与欲速不达的焦虑,交织着吼叫着催逼着他,让他坐卧不安,让他困兽犹斗”。这段诗性十足的心理状态和情感起伏的主体性描写,正是作家“亲情流连”的必然结果,也是整部小说的叙事基调。

强烈的代入感和浓郁的亲情认证,让小说具备鲜明的在场感和生动性。伍子胥复仇的高潮,是攻破郢都,发掘楚平王墓之后,“他掀去盔甲,扔掉帽盔,手持九节铜鞭,狠狠鞭打楚平王。万般仇恨、千种冤屈都化作手中的鞭子,恨不能碎尸万段。铜鞭呼呼生风,啪啪之声惊天动地。每打下去脑海里浮现的都是父兄含冤斩首的仇恨,是妻子自缢远去的悲凄,是渔父和浣纱女投水自尽的慷慨,是自己一夜白头过昭关的凶险,是爱人永慈洒满泪水永别的不舍。伍子胥直到再也无力挥鞭,直到仇人肉烂骨折,才一屁股坐到地上喘气。他浑身大汗淋漓,胸脯气得一起一伏”。暴虐的鞭尸行为,在蒙太奇式的往事追溯叙述中转换为正义的行为。类似的血腥暴虐,同样也施加在伍子胥自己身上。小说描写伍子胥受命自裁后,“若雪山崩塌,以颈卧剑,顿时血柱井喷。血水若绚烂之彩虹倏忽闪现又猝然陨落。只见鲜血染红了他一身洁白。他像一片轻盈的雪花,落在冷漠的大地上,融化于他生命铺散的血泊中”,“夫差又命令挖出伍子胥的眼珠,再亲手砍其头颅,命人悬于蟠门之上”,“又令以鸱夷装其尸体抛至钱塘江中。这天正是公元前484年农历五月初五。雨水连绵不绝,鸥鸟哀号不止”。残暴相似,惨剧重演,故鬼重来,不同的只是主角转换,人间沧桑。同样的复仇行为,也由越王勾践完成。“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位历史上以卧薪尝胆典故闻名的一代君王,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攻灭敌国,得尝夙愿,扬眉吐气。

复仇主题是小说回旋不已的“复调”。小说对民间传说、地域风情风物风景多有采撷和描写,体现出文体的杂糅性特征。仰望的视角、追忆的叙述、精致的语言、澎湃的激情、荷马式吟唱的追忆、楚辞式绚烂的文字,为小说营造出浓郁的诗意和深长的咏叹,令人阅而忘倦。

2019-08-02 □刘保昌 尔容《伍子胥》 1 1 文艺报 content50800.html 1 浓郁而深长的咏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