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作协主席陈谨之,是我家乡的作协领导,早就听说他是一位成绩斐然的报告文学作家,但一直无缘结识。2018年夏,机缘巧合,中国作协组织作家去漠河采访,我惊喜地发现,陈谨之也在邀请名单里。东北之行,我们畅游祖国壮丽山河,讨论文学,结下了深厚友谊。陈谨之送我他最新出版的《旷野与芳华》。我一下子就被书的封面吸引了。那是一群身穿军装,斜背钢枪,肩头还有一把铁锹的女兵。她们有着黝黑健康的肤色。她们爽朗地笑着,行进在去向农田的路上……
她们是山东生产建设兵团的女知青。那张照片上,我仿佛看到母亲的身影。我是“油二代”,母亲是下乡知青,后分配到九二三厂(原胜利油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石油女工。大量油田家属则在各大农场担负起繁重的改造盐碱滩、种植麦子和水稻的劳作。母亲为了工作,落下严重风湿病,不良于行。半年前,她才刚换掉半月板,重新站起来。但是,她从未对我抱怨过当年的那些付出。
其实,谈到早期胜利油田开发,不能不提1970年成立的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它在东营建立黄河农场、渤海农场、广北农场与清水泊农场。那里有全国各地来的知青组成的兵团连队。荒原条件差,我小时候对荒原的记忆,还是“三个蚊子一盘菜,两个跳蚤一麻袋”。一位油田诗人写道:“这里不常刮风,一年刮两次,一年刮半年”。一望无际的盐碱滩、肆虐的狂风、顽强的红柳,还有高高的芦苇、嬉闹的野鸭大雁,都在验证着荒原的寂静与苦涩。为了改造盐碱地,将黄河三角洲这块祖国最年轻的土地,建设成为山东大粮仓,满足胜利油田开发,乃至山东粮食供应,他们开垦出几十万亩良田,有的兵团知青甚至献出了生命。陈谨之的《旷野与芳华》,就是记录他们的故事。
立意高远、气势雄浑,从“国家记忆”角度,为广大农垦战士树碑立传,呈现伟大祖国发展的蓬勃正能量,这是这本纪实文学给我的第一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而中国精神就包括那些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国家记忆”。黄河农场、广北农场等地兵团建设中,4·23大风暴潮,罗家屋子大战黄河凌汛,渤海湾地震,夏收双抢战天斗地,这些留在记忆中的艰苦岁月,都展现了兵团战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他们住在干打垒地窝子,或者简陋窝棚,忍受着苦碱水和成群蚊虫的侵扰,将荒原变成了人间乐园。尽管岁月流逝,但这些英雄事迹不应该被遗忘。曾有一段时间,受到新历史主义影响,很多作家以肆意解构历史为荣,似乎那些激情豪迈的理想主义,献身祖国建设的真挚情感,从未在历史上发生过,不过是浪漫而虚假的想象。陈谨之的这部报告文学作品,就是对这种思潮的有力反驳。
陈谨之严肃的历史态度,还表现在他虽然赞颂了时代的理想主义、爱国主义的伟大情操,但丝毫没有回避当时社会环境对人性、理性与理想的摧残。陈谨之不是一位学者、历史学家,但却有着学者和历史学家的严谨态度。为了写这本书,他做了很多扎实采访,收集了大量第一手材料。比如,副参谋长李某奸污女战士,被判处死刑;兵团令人心悸胆寒的“清查现行反革命运动”,很多无辜的人罹难;农场技术员被批斗后发疯,放电影时,跳到主席台上讲话。这些故事都令人慨叹,又引人深思。这部纪实文学,没有说空话、大话与假话,而是踏踏实实地从真实史料出发讲问题。
以真实的生命个体体验为基础,以饱满的历史细节为经纬,陈谨之编织出一幅壮丽豪迈又有血有肉的感人画卷。留美博士徐明光为了祖国建设,毅然归国,在贫瘠的广北农场奉献青春的力量。以首任团长、渡江英雄慕思荣为代表的黄河农场广大农垦战士,沐雨栉风、艰苦奋斗。济南九中的女知青孔慧云从一名学生转变为女战士,陈谨之详细写出她从大城市来到农场生活的点点滴滴。烈士徐宣胜的父亲看到连队生活艰苦,不远千里为战士们送虾皮。为救落水儿童而牺牲的烈士朱文奇,写出了他高尚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农业专家徐培文积劳成疾,英年早逝。64岁的韩力范错过很多读书机会,终于在晚年得偿所愿,经过刻苦学习,获得硕士学位。痴心不悔、为兵团历史鼓与呼的作家池清,终于写出长篇小说《兵团缘》。可以说,陈谨之以细腻细节,写出了这些知青的人生轨迹,真实可信地再现了他们的生命群像。陈谨之也写时代变迁对人性的考验与改变。王鲁岩是当时兵团先进典型、全国著名模范。他为了建设渤海农场,放弃上大学、调任省机关等多次机会,一心一意建设黄河口。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艰苦岁月无私奉献的偶像级人物,在临退休之际,却因腐败被判刑。
总要有人来铭记这段历史,给那些热血的青春一块可以告慰的纪念碑,给后人们留下一本可供文字瞻仰的忠实记录。陈谨之的《旷野与芳华》就是这样一部厚重的“历史记录”之书。作家为我们重新绽放了荒原之上,那些曾经盛开的“英雄之花”,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