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专题

史诗般实践呼唤文学新篇章

□蒋述卓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着眼的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和科学技术变革发展的前沿地,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是区域融合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经济与文化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规律,已被历史发展的进程所反复证明。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发展、大振兴,必将蕴含源源不断、弥足珍贵的生活源泉和思想财富,这给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并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资源。

回望历史,互联互通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合作的天然属性。粤港澳地域毗邻相通,文化同根同源。无论是从珠玑巷散向珠三角、港澳地区的广府人,从闽南迁移至沿海一带的潮汕人,还是从中原至赣闽粤交界处的客家人,都在地理的迁徙和文化的融合中,造就了粤港澳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粤港澳文化不但具有兼收并蓄的广阔胸襟,善于学习不同文化的优长,而且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不断吐故纳新,“敢为天下先”成为最鲜明的标记。近代以来,最有现代性的文学艺术观点和样式都在粤港澳地区率先出现,如文学界的黄遵宪、梁启超、李金发、刘以鬯、金庸,油画界的李铁夫,电影界的蔡楚生、司徒慧敏、黎民伟等等。依托地缘优势,粤港澳大湾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积极吸收先进、科学、有益的东西,在广泛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实现文化融合和创新的历史,必将进一步增强粤港澳文学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建设人文湾区,提升湾区文化软实力,毫无疑问地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合作的重要内容和目标。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学合作必将馥馥吐芳,前景广阔。

展望未来,共融共享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粤港澳自古是中国和外国通商与文化往来的交通枢纽,是西方文明最早的登陆地,是遍布世界各国华侨的最早始发地。长期以来,粤港澳文学工作者在日新月异的现实图景中自觉承担起历史责任,体现出可敬的创作智慧和可贵的使命意识,树立了现代化城市文学创作群体应有的崭新形象。一大批作品为探究粤港澳地区整体思想风貌、风俗人情提供了可贵的文本,其所负载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意蕴成为粤港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充实了粤港澳地区人民的精神生活。大湾区是一个基础设施、资源互换、产业合作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区域,又是精心打造的优质生活圈。文学要发展,同样需要树立适应这个特定时代特定地域发展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强化融合意识,相互吸引、共同参与、强化交流、增强共鸣、拓展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创造奇迹,更要在精神文化上续写辉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掀起南方大地上新一轮的史诗般实践,时代呼唤文学工作者书写新篇章的凌云壮志。如何善于把握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平衡点,在文明、文化的传承中汲取艺术创作主题和母题,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保持独立的文化品格,锻造富于个性的文学,展示作品魅力?如何以湾区故事折射出中国故事,为解读全球性“中国热”、经济性“中国方案”提供文化参考,在树立中华文化形象、形成中国印象上作出重要贡献?这将是大湾区文学工作者面临的光荣使命。

经济繁荣地区,历来是文化活跃、人才辈出、成果纷呈的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与新时代同步,必定会在不断的探索和突破中创造富于湾区特色的文学瑰宝,擦亮湾区的文化形象,走出一条超越常规的路径,建立一套较为先进的良性运转的文学合作发展机制,形成适应经济环境的健康文学氛围,营造团结、和谐的文学生态,缔造城市文学发展史的“湾区方案”,吸纳优秀文化要素,努力成为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先行区。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变革与创新,发展与进步,是粤港澳大湾区宏大交响曲中的铿锵之声,文学工作者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创新弥足珍贵。我们相信,蓬勃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构筑了作家的文学想象和思想疆域,文学发展的丰硕成果必然闪耀在粤港湾大湾区的文化星空中,粤港澳三地文学界一定会携手共进,勇于创新、善于创造,勇于突破,勇于超越,不断拓宽合作领域,积极创新合作方式,共同奏响新时代大湾区文学合作的步步高!

2019-08-02 □蒋述卓 1 1 文艺报 content50807.html 1 史诗般实践呼唤文学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