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红星照耀中国》以埃德加·斯诺的同名纪实作品为基础进行改编,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中独树一帜,开辟了同类题材电影的新境界。演员们用精湛的演技,为观众呈现出一部高度纪实性电影、一部英雄史诗性的电影、一部具有鲜明政论色彩的电影,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优秀影片。
电影高度纪实地还原了美国记者斯诺寻求“红色中国”真相、探求真理的过程,用他者冷静客观而又幽默的语言,讲述了他眼中的“中国故事”。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国土,国民党当权者却打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旗号,残害革命人士。国民政府外交部长辞职,普通民众饿殍遍野,国民党官员腐败,共产党员被杀害,这一幕幕都深深触动着记者斯诺,让他思考中国该何去何从。此时,国民党对红军进行“妖魔化”宣传,世界新闻界对共产党有众多猜测,真相不得而知。带着种种疑问,斯诺在宋庆龄的帮助下,不顾自身安危,踏上了去往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路途。1936年6月至10月间,斯诺在革命根据地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徐海东等一批共产党领导人,以及红军战士和普通民众,真实地把“红色中国”介绍给全世界,并且对未来历史发展趋势进行了准确预见,认为将来“红星必将照耀中国”。斯诺采访“红区”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体现出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其中有自己的困惑,也有自己的理性分析。这是一部斯诺“用脚走出来的”电影,一部“零距离对话”采访出来的故事。电影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重现,让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出现在观众的眼中,保存了历史的真实与丰满,体现出一个西方记者的职业素养与人文情怀,以及探寻真相的勇气担当。
这亦是一部英雄史诗性的电影。电影通过斯诺一个人的采访经历,展示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徐海东等红军领导人的胸怀和气魄,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复兴所做的不懈努力。他们没有特权,提倡平等自由,关怀和尊重普通战士。他们为了信仰而战,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把集体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即使他们为了革命遭受苦难,家人也遭到迫害,但是他们依然没有后悔,比如毛泽东的第一任妻子被杀,孩子失踪,比如徐海东家族的66口人被敌人杀害。他们受尽人生的苦难,却依然负重前行。他们早已经没有了自己,有的只是一腔抗击侵略者的热血,为民众谋取幸福的使命之心。尽管共产党个人的遭遇不同,但是在这一群体的身上体现出他们共有的理想与情怀,他们把信仰看得比个人的生命还要重要。影片展现出他们个人非凡的魅力,又带着人间的烟火味道。观众通过影片,能强烈地感受到共产党人与所领导的红军为什么能在民心中扎根的原因。
与斯诺接触的还有红军战士、“红小鬼”、农民等普通大众。年轻的红军战士衣食住行十分艰苦,武器装备很差,但是他们热情活泼,满怀希望,勇往直前,不断战胜敌人,这让斯诺感到非常震撼。这些人和他之前在“白区”看到的保守的中国人是不一样的,这些人是觉醒了的民众,是为正义的事业而献身的战士。红军战士来自人民,红军是人民的部队,他们在多次围剿过程中能顺利地反“围剿”,在长征艰难困苦的绝境中能顺利撤退,连十几岁的孩子都自发地拥护红军,入伍参军被称为“红小鬼”。百姓发自内心地拥护共产党,拥护红军,送自己的亲人去参军。影片让观众看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理所在。
这同样是一部具有鲜明政论色彩的电影,它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在83年后再次重温了斯诺预言的中国社会的走向,这是电影所承载的历史意义。斯诺对中国社会未来走向的信心,来源于自己采访的主人公们,他们在遭遇了苦难的命运之后,却能忘却个人的安危,依然自信乐观,拥有坚定的信念,扛起民族复兴的重担。这让斯诺看到中国人民在争取自由、解放与独立的道路上所具备的勇气与力量,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斯诺深为感动。斯诺由此满怀信心地认为,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红军代表了正义的一面,是未来中国的希望所在。因此,斯诺郑重地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让他的政治预言变成了现实,也让世界瞩目中国的发展变化。
斯诺的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后曾引起巨大反响,鼓舞过许多进步青年奔赴革命根据地。在83年后,在跨越时空的对望中,电影高度还原了那种民族危难时期的家国情怀,没有过多的政治说教和歌功颂德,却让观众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观众在观看完这部电影后,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正内涵。在当下,共产党人要继承这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情怀,要积极作为,心系民众,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为理想信念而战,要不畏一切艰难险阻,继续前进。这种精神在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亦如此,这也正体现出《红星照耀中国》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