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热映再次掀起有关国产动画片借鉴传统文化和中国元素的讨论。影迷们细数着《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白蛇:缘起》里的中国神话原型,也憧憬着即将问世的《姜子牙》《深海》《武圣关公》,甚至展望着有朝一日“封神宇宙”大功告成。人们惊喜于《山海经》《搜神记》《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的古代想象力,而惊喜缘于陌生,陌生方能创新。复古即前卫,新旧之辩证中西皆同。无论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还是唐宋古文运动、清代桐城派,虽然都以复兴古代文化艺术为旗帜,实则是以古风为新风,对当时社会的各种陈腐现状力图变革。国产动画片似古实今的品相,为低幼化观众向全龄化观众的转变加足马力。
考据派影迷的执拗之爱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渐强盛,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日俱增。与国画、书法、古建筑、服饰器物相关的各类古代知识,都在年轻群体中不乏拥趸。故宫成为网红,即是这一文化现象的浓缩体现。人们既在古物中获得审美享受,也由此建构与中国文化有关的身份认同。在这场方兴未艾的复古热潮里有一种近乎严苛的科学态度,即力求严谨,锱铢必较,以图接近古代的原意原貌。大凡带有中国元素的动画片,上映后都会遭遇“考据派”“科普党”影迷的严格审校。3年前的《大鱼海棠》,片尾字幕工整列出“参考古籍文献资料”,具体包括:《诗经》《庄子·逍遥游》《搜神记》《太平广记》《列仙传》《通鉴外纪》《山海经》《中国土楼》《中国传统纹样摹绘精粹》《海棠蛱蝶图》《鱼乐图》。有细心的观众盛赞导演把清华大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引入艺术创作,也有挑剔者逐条陈列嫘祖、祝融、赤松子等上古神仙被架空了人物性格和人际关系,沦为传统文化的单薄符号。更有影迷整理出30多页的《大鱼海棠》神兽考,通过比对图版《山海经》,确认片中六足四翅的小兽是帝江,蹲踞水畔的巨兽最接近犼而非貔貅,摆渡者萝卜仙并无原型,只能根据其独眼三手的特征,勉强对应于烛龙或鳙鳙鱼。无独有偶,2018年中传动画毕设短片《春困》片尾,也列出参考资料:《关雎》《洛神赋图》《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鸟语花香四条屏》《梅兰竹菊四条屏》《千里江山图》《芥子园画谱》,同样获得一片赞叹。
有趣的是,这种对待艺术的方式,似乎既有中国文章的用典传统和西方图像志、图像学的现代理路,却又有悖于中国但求意会、不求甚解的文艺美学传统。这正提示我们,当下的文化复古不是单一的文化保守主义,而是中国深入全球化进程的产物,融合了古今中外多重文化元素。这种强大的融合性,或许正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征。
多元融合中的传统文化
自汉代丝绸之路打开东西方沟通的途径,外来文化不断被吸收并最终内化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今天的文化自信首先应该是对融合力的自信。如果我们的肠胃能兼容咖啡汉堡和豆浆油条,又何必一看见动画片里有迪士尼或宫崎骏的影子就唯恐乱了文化宗脉?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中国人,有谁的童年是只在文言文里度过的?我们看《巴巴爸爸》《鼹鼠的故事》《猫和老鼠》《非凡的公主希瑞》《圣斗士星矢》《机器猫》《海贼王》《棋魂》《火影忍者》《名侦探柯南》,也看《渔童》《雪孩子》《九色鹿》《宝莲灯》《邋遢大王》《天书奇谭》《葫芦兄弟》《没头脑和不高兴》;我们既努力刷着托福雅思的考分,也同样对《中国诗词大会》的优胜者心生敬佩;我们既能为了抢几场电影节上欧洲大师的票而提前一个月开始节衣缩食做攻略,也能满怀热情地等在六点半的午门外,加入“故宫跑”,再排4小时队只为看一眼18岁少年笔下的江山青翠。
近年几部源自中国古代经典的动画片,也同样堆叠着当代或西方经典的多层演绎痕迹。《大圣归来》不仅是对《西游记》和《大闹天宫》的改编,也是对《悟空传》与《大话西游》的致敬;《大鱼海棠》皮相里有《千与千寻》的影子,骨子里未必没有《海的女儿》和《哪吒闹海》的基因;《白蛇:缘起》重现了《新白娘子传奇》上世纪90年代的记忆,也隐含着徐克《青蛇》的妖娆气息;从《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红蓝丸不难想到《黑客帝国》;《蝴蝶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人物造型俨然是翻版的迪士尼《花木兰》,却依旧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响起的一瞬间,让多少观众泪飞如雨。
中国元素向现实拓展
除了文本间的互文,也有一些动画短片在努力开拓新的形式语汇。水墨之外,青绿山水也在中国动画实验中崭露头角。前文提及的《春困》就直接将《千里江山图》作为背景环境,且再现了其中长桥段的主景。《白鸟谷》将山石的皴擦笔触细致显露,创造性地发展出青绿设色在国画中易被忽视的光感。《夏虫国》由一万多块石膏板绘制而成,采风于敦煌、山西永乐宫壁画。石膏板的硬度和纹理接近于墙壁,破碎后拼接的痕迹也与古迹相仿,由此造就了这部作品独特的壁画质感,为中国美术动画注入了新的形式载体。
既有开拓,不妨重新思考中国元素的外延边界。如果它包括一切能代表中国特色的事物,那就不该仅限于古代。如果工笔写意披麻皴、榫卯斗拱歇山顶、锦缎珠钗菱花镜是中国元素,那么校服作业红领巾、人民公园解放路、撸猫P图双十一也可以是中国元素。这样的国产动画片才能在唯美之外具有现实的温度。10年前的《李献计历险记》是现实题材的代表作,游戏宅男为寻回旧爱,以卖肾换取游戏通关的秘诀,却迷失在时间的无限套层里。叙事上有博尔赫斯式的智性结构,用繁密的细节铺陈出浓厚的当代气息。麦当劳、披头士、《现代控制理论》教材、人民公园、购物热线、安吉丽娜·朱莉……跌落时间尽头的那一刻,是悠长走廊里夕阳下的你,恍如初见。这是我们的时代里特别贴切的戏谑与伤怀,纵然吸收了全世界的文化,但要表达最隐秘的情感时,终究是东方式的无言。相继而出的《水脑袋》让书包化身为庞然巨怪,哀叹作业如山的学生生涯;《红领巾侠》却让读书郎风行凌厉,以红领巾符号对接武侠元素,扑面而来的是少年血气;《大护法》看似古装,实为反思当下;《刺痛我》和《大世界》以作者化的写实风格加革命波普,再现了一个南京,沿街建筑、招牌标语,越是熟视无睹之物,越有锐利的陌生感;《云舟》却像隔空回应,高层公寓里的优雅女性却满心焦灼忧惧,住在哪里的人都有诸般不易。
《女他》看似无关中国元素,却浓缩了中国动画人近20年的求索历程。导演周圣崴以浩瀚的想象力,反思性别、种族、资本、权力、血缘、乌托邦等现代文化议题。在这里可以窥见杨·史云梅耶、奎氏兄弟、今敏、韦斯·安德森等一众动画大家的影响。正是这些吸收与积累,才让中国动画可以不必只能倚靠古代元素来彰显个性。今天要想看懂哪吒的横空降世,不能只去《封神演义》里找源头,还要看到11年前饺子导演如何在《打,打个大西瓜》里创建了精彩的扑克牌世界大战和两个飞行兵的鲁滨逊漂流记。
正是这个8月,杨凡执导的动画片《继园台七号》入围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导演曾提及影片与中国画皴法的内在关联,但看预告片就知道绝非水墨动画的形式搬用。不禁想起同为1947年出生的另一位杨姓导演,生前留下的未尽之作也是一部动画片:汴河两岸,掌灯时分,少男少女,危机四伏……《清明上河图》的原型如在目前,但它意欲呈现的恐怕不是北宋,而依旧是我们生活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