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3日下午我接到通知,参加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且要在会上作7分钟的发言,发言的内容后来有媒体报道。当时会上共有7位文艺界的工作者发言,习近平总书记在每个同志发言后都做了回应。我很感动的是,我的发言谈到了知青生活对我创作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了较长一段呼应,讲述了他的读书生活、插队生活,插队期间与老乡之间的关系,以及知青生活对他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的回应对全国的老知青们影响很大。我从全国各地的知青联谊会中了解到,来自武汉、重庆、广州、天津等各地的知青,包括在媒体界都有很大的反应,虽然文艺工作座谈会关注和讨论的是文艺界的事情,但它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文学艺术界的范围。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开启了当代文艺的新阶段。座谈会上的讲话谈到的5个问题,总结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2014年到2019年这5年来,实际上不单是文学界,整个文艺界都在进行现实题材的书写。大家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书写与生活、与国家、与人民相关的题材,应该说已经出现了不少的好作品。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着中国文艺界方方面面的工作。
十几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叫《我生命的两极》。我19岁以前在上海成长,19岁以后到了贵州,上山下乡当知青。当知青之后,又在贵州工作了10多年,在贵州有21年的人生经历。近些年我主要生活在上海,因为党和政府重视上海的探索,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代表性城市,它的经济发展是先行先试的,像30年前的浦东开发开放,像如今的自贸区,所以我觉得身为上海的作家,密切关注这座城市取得的每一个进步,这是我的职责。
但我年年也回贵州,少则一个月,多则三四个月。因为贵州同上海一样,也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一极。贵州省的脱贫攻坚,比起其他也有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来说,要艰难得多。但是我也高兴地看到,这些年贵州在脱贫攻坚方面做得很踏实,全省88个县每个县几乎都有符合自身实际的脱贫计划,总体说来,贵州的脱贫攻坚的具体步骤强健扎实。我去下乡采风的时候,不仅会问县长、县委书记,也会问农民对2020年全省脱贫攻坚有没有信心,大家很真诚地说,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有政策上的保证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他们的生活确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插队那个年代,最大的问题是温饱问题。老乡总需要党和政府的救济粮、回销粮,才能把一年囫囵对付过去。现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吃的更好一点、穿得更好一点,这是当下中国脱贫攻坚的现实目标。有一组数字对比很能说明问题。1978年我离开贵州农村的时候,贵州省脱贫的标准是一个农民年收入超过50块,就算脱贫了。而今,农民年收入能超过3300块,是现在的脱贫标准,翻了66倍。你跟城里人问,天天在说精准扶贫什么?问10个作家,9个作家不一定讲得出来。当然,一方面,作家要看到,从1978年我们脱贫的水平从50块发展到今天的3300块,发展迅速,但也应该看到,3300块还只是低水平的脱贫,只是在温饱基本解决的基础上比原来生活的好一点而已,所以我们为此还要更加努力。老实说,这也是我观察中国现实的一个最基本的眼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同时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过去5周年了,文艺界浮躁的风气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令人高兴。比如,我发现一批过去主要以创作玄幻小说的网络作家,在和他们接触时,发现他们新的作品也开始聚焦当下中国的现实、当下的国情,这是明显的转变,更不用说中国作家协会系统这两万名作家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扎根现实的趋势。文艺作品总是需要读者的,需要给人民群众认可的。一个作家说自己写的作品好,但老百姓不看,人民群众不感兴趣,那它就不是真正的好作品。所以这对文艺界的创作者来说,一方面是机遇,但也存在着挑战。
干事业要久久为功。我认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更丰富一些,不要仅仅只是采风。老实说,真正要写出一个好作品,无论是反映大都市还是反映偏远山区的,作家都必须沉得下心去了解今天老百姓在想什么、他们希望什么,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什么?真正的精神需求又是什么?如果整天在说扶贫,连扶贫标准到底是什么都弄不清楚,写出来的小说怎么贴近大地,贴近人民?所以作家要把这些事情弄清楚,必须要带着一颗热爱人民的心去深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