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特刊

《牵风记》:

为文坛老将喝彩

□胡玉萍

长篇小说《牵风记》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大家都为九旬老作家、老军人,为出版社,也为作家与编辑20年间真挚的情谊而高兴。

我与徐怀中先生结识于1999年夏季沈阳军区组织的一次笔会,整个活动中,他与夫人的修养、学识、谈吐,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亲相敬,让我对“德高望重”有了深层的理解。回北京不久,为了纪念这次笔会,徐怀中先生设家宴,盛情款待我与沈阳军区创作室李占恒等人。那次聚会中,他敞开心扉,真诚以待,所表现出的人文情怀令我至今难忘。

那时候我知道,徐怀中先生正在构思一部长篇纪实,是他自己曾有过的一段经历,是一部对人类非常有教益的“战地笔记”。当时我们就约定,此书完成后交由我来编辑。岁月如梭,一晃就是十几年,2012年30多万字的《底色》创作完成,并于2013年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在赠予我的《底色》上,先生回忆往事,执笔留言:“那年我们同去游历,当时约定,如果我有新作,一定给你。事实上我并不能肯定自己可以写出一本新书来。还真的就有了这本《底色》,真的就如约送到了你的手上。”欣喜之余,我们又做了一个约定,下部作品依然由我做编辑,继续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018年春节期间,我得知徐怀中先生新的长篇小说即将完成,刻不容缓,赶紧拨打越洋电话,表示由衷祝贺。徐怀中先生说,完成文稿后,会打印多部,广泛征求朋友、学生意见,然后在此基础上仔细斟酌、认真修改。此后,又经过几个月的精打细磨,老人家郑重地将刚刚修改后的《牵风记》交给了我。

谈及《牵风记》,徐怀中先生说:“我写的是一部具有严肃宏大叙事背景的‘国风’式的战地浪漫故事。”这部小说的“写作意图不是正面描写战场,相反的是淡化了具体战争场面,凸显出特殊情境下人性的纠结与舒展”。确实,此前从未看到有人以如此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式描写战争。在过去,只看到其豪迈的一面,通过《牵风记》,我们看到了为此而付出的惨烈代价。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切入这场战争,让我们了解到那些牺牲者的人品格局是怎样的平凡和伟大,他们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朴素和丰富。

徐怀中先生是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老战士,是挺进大别山战役的亲历者。小说中每个人、每个故事特别是细节,都有很强的历史真实性。20世纪60年代,他曾以此为题材创作出《牵风记》的雏形,将近20万字,后来却由于种种原因,小说的手稿被销毁。这次重新创作起笔于4年前,经过不断的修改润色,终于与读者见面。

徐怀中先生戎马生涯,笔耕不辍。《我们播种爱情》《无情的情人》《西线轶事》《阮氏丁香》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在《牵风记》中,他以对文学创作终身不竭的激情和追求,实现了自己矢志不渝的写作意愿:“尽最大力量完成精彩的一击。”

徐怀中先生与人民文学出版社有着半个多世纪的缘分。早在1954年,《地上的长虹》就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59年,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精选,其中就有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我们播种爱情》,其后又与人民文学出版社有过多次合作。忆及与徐怀中先生20年间的真诚交往,更加感动于老先生在《牵风记》书中给我的题词:“我们的友谊永远不会被淡忘。”

我也是出版行业的一名老兵了,不仅见证了当代文学的曲折发展。编辑生涯中我有幸结识了当代文坛的老中青几代名作家,有的还成为了好朋友。我编辑的书稿由他们源源不断地输送,我掌握的许多信息也都来自他们的传递。多年辛勤的耕耘、不懈的努力所得到的收获,让我更加相信“有付出就会有回报”的人生哲理。

2019-10-14 □胡玉萍 《牵风记》: 1 1 文艺报 content51754.html 1 为文坛老将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