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0月22日,第二期中国作协“到人民中去”职业道德教育与文学服务实践活动在湖南韶山举行。来自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河南等地的50余名作家聆听了济南公安局特警支队排爆专家、全国英模张保国的事迹报告会。在持续3个小时的报告中,作家们专注地聆听这位人民英雄讲述自己的故事,并被其深深震撼、感动。
张保国讲述了自己20余年排爆生涯的事迹。这位“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最美退役军人”“最美奋斗者”曾荣获一等功1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3次。张保国从事排爆工作20余年来,处置了130多个爆炸或可疑爆炸装置,销毁废旧炮弹、炸弹、地雷、手榴弹4000多发,废旧雷管30多万枚。但在作家们看来,这些数字都敌不过张保国讲述的每一个与生死有关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在2005年一次排爆事故中,张保国全身8%面积烧伤,脸部、双手二度烧伤,致7级伤残。但在出院后第3天,双手缠满纱布的他又回到排爆现场,“有排爆任务不要争,我的党龄最长我先上。如果我不在了,谁的党龄长谁上!”这种“舍小我、为大我”的党性坚守与奉献精神,再一次让全体作家接受灵魂的洗礼。
“百姓安全了,我的心也就放下了。”“全国公安系统活着的英雄模范不多,我很庆幸我还活着。”“拆弹时常用左手。万一炸弹炸了,起码能保住常用手,不拖累家人。”这些直白的语言,引发大家的强烈触动。报告会结束后,段瑞秋等6名作家从18点到23点对张保国进行了采访。他们说,“我们特别想向这位朴实无华的伟大英雄献出最崇高的敬意。心中那些对英雄的敬仰、对英雄事迹的敬佩被再次激活,自己的灵魂得到了一次庄严的洗礼。”
作家朱秀海认为,张保国是我党培养出来的英雄战士,在公安战线工作中从未忘记一名军人、一名共产党员对人民的誓言。在20余年的漫长岁月里始终如一地坚守、战斗在排爆工作一线,保一方平安,九死一生。向张保国同志学习,就是学习在自己岗位上不忘赤诚初心,牢记家国使命,学习在事关人民利益的生死关头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身为作家更应该书写新时代里涌现出的无数时代英雄,弘扬时代精神。
在作家冯艺看来,张保国用初心书写了平凡人生的壮烈,用热血生命实践了共产党员的责任。这是新时代的人民英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新时代学习以张保国为代表的英雄事迹,就是要积极学习和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学习不畏困难和牺牲、奋勇向前的精神。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把一脉相承的信仰、奉献与牺牲的信念,化作迎难而上、登高行远的力量,才能抒写出英雄无悔、不负人民的伟大作品。 作家王跃文表示,在张保国身上,党性的力量与人性的光辉融合统一。作为一名党员,他把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在排爆任务来临之际,他最先想到的是人民群众的安危,这是党性的体现。他讲述自己的故事,桩桩件件都惊心动魂、生死攸关,但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朴素的仁爱之心。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像他那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临危不惧,勇于担当。
青年作家赵大河说:“他的事迹让我真正明白责任和担当的重量。我们之所以能够享受平静的生活,是因为有许多张保国这样的英雄在默默地守护着我们的和平。所以,发自内心地敬仰英雄、歌颂英雄、学习英雄,这是作家的荣耀、职责和使命。”
段瑞秋在回程火车上写下这段话:“54岁的张保国坐在讲台上,那些久违的、包含着危险与伤害的词语伴随着张保国的讲述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雷管、电线、火药、爆炸、定时器、防爆衣、屏住的呼吸和擦不完的汗水……”她积累了许多英雄的模范事迹,觉得张保国用生命和鲜血,写出了这个时代的英雄之歌。对作家而言,张保国的事迹不仅仅是模范人物的精神感召与英雄事迹的素材积累,更应该是重塑文学初心、强健文学筋骨的重要契机。(康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