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描绘新时代创业者勇于创新的精神图谱

——专家研讨电视剧《在远方》 □本报记者 许 莹

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优秀电视剧百日展播”的推荐剧目《在远方》于浙江卫视、东方卫视黄金档播出以来,引发各方关注和热议。《在远方》故事背景发生在1999-2019年,讲述了20年间快递小哥姚远在民营经济和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紧握机遇,敢为人先,创办民营快递公司,几经沉浮,与路晓鸥互相成就,最终成为快递行业领军人物的故事。10月29日,在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电视剧《在远方》研评会上,与会专家围绕该剧题旨、人物塑造、题材选择等方面进行剖析,认为该剧将视角对准我国快递物流业进入新世纪的嬗变与发展历程,与时代的粘合度极强,不仅通过三场国庆阅兵、澳门回归、千禧之年、非典、汶川大地震、2008年奥运会等勾勒出波澜壮阔的时代巨变,还借由姚远、路晓鸥、刘爱莲、刘云天、霍梅等人物群像的奋斗经历,描绘出新时代创业者勇于创新、敢于思变、锲而不舍的精神图谱。

《在远方》题旨丰富,事业、爱情皆在远方。与会专家谈到,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如果心中没有远方就不可能有理想目标。该剧从故事讲述到人物塑造都紧扣剧名,它不仅是快递人的心灵史,也是新时代中国梦的真实写照。该剧对“在远方”的诠释是多侧面、多维度的,比如事业方面,从快递员到行业领军人物,从国内业务收购重组到国外上市,姚远事业的版图越做越大,目标也越来越远;再如爱情方面,姚远和路晓欧最终并没有如王子和公主般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二人的婚礼被无限期延档,观众的期待再次落空,当代女性的人格独立和精神思考没有被硬性拔高,而是与路晓鸥的心理与情感形成逻辑自洽,自然而然地彰显出现实主义创作的力量和情感经历的必然走向。

全剧洋溢着浓烈的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色彩。与会专家认为,剧中背负沉重心理疾病的中学毕业生姚远,经过顽强不屈、近乎传奇的奋斗,最终成为远方快递公司和新远方快递公司的创始人,特别是编剧让姚远二次创业、从零开始的设计实现了人物的突破,风投介入、资本收购、股权变现、实现人生自由和财富自由,这是众多创业者梦想的终点,但却是剧中姚远前行的起点,他的身上凝聚着改革开放过程中千千万万中国商界奇才的理想主义光芒。有专家借此谈到,理想主义需要对现实有所超越,该剧没有简单复制三角恋中鸡零狗碎的纷争,转而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守护心灵的高贵爱情,理想主义的意义正在于,给予观众更高远的精神享受。此外,剧中人物的奋斗历程不乏浪漫主义的表达,例如《海阔天空》与《流浪者之歌》两首音乐的运用、意识流方式闪回姚远和路晓欧在地下室的默默温情、莎士比亚经典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隐喻画面,以及姚远创建的远方快递里出现非典疑似病例后,四人在封闭的小院里上演了一出由红烧肉引出的密室剧情等,无不充满了诗意与浪漫的色彩。

电视剧《在远方》对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最前沿、最核心的问题进行集中展现并试图加以回答。不少专家谈到,该剧后半部分剧情中,融入建章立制、奖惩机制、末位淘汰等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与用道德、温情去感化家族企业的管理理念产生尖锐矛盾与冲突,这一笔写得非常深刻。有专家认为,资本是冷酷的,但人性是有温度的。剧中路晓欧见证了2008年金融危机下华尔街的冷酷无情,企业家成功者是被资本吞噬变成没有情感、唯利是图的人,还是要借助资本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远方》抛出问题并给予回答。姚远对其企业职工的温暖态度再次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在社会阶层板结凝固下使富者恒富、贫者恒贫。这一次,《在远方》在现实主义创造中扎得更深、走得更彻底。

值得一提的是,据该剧制片人吴家平介绍,《在远方》于马来西亚、葡萄牙等国海外播出收获不俗反响,得到了大量海外华侨的关注,有专家对此表示,中国电视剧过去常借古装、武侠等题材“出海”,此次《在远方》的海外传播,从某种意义上完成了当代题材、现实主义力作的一次“破冰”之旅。

2019-11-06 ——专家研讨电视剧《在远方》 □本报记者 许 莹 1 1 文艺报 content52059.html 1 描绘新时代创业者勇于创新的精神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