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群像表达下的时代隐喻

——观纪录片《变化中的中国》 □张雅欣 王雪儿

前有《生活万岁》,再有《变化中的中国》,纪录片创作者再次将镜头对准“你”、“我”、“他”,用最平凡的视角,讲述了6位普通青年的故事,呈现出新一代中国年轻人的生存和精神状态。

旁观视角,多元主体的现实生活。《变化中的中国》放弃采访与解说。创作者将摄像机置于平实视角,努力还原6个青年的日常生活。旁观视角增加了真实影像中蕴含的生活质感。影片中以门框为前景,长焦调取被摄对象的镜头大量出现,给观众带来“‘我’站在距离‘他’不远处”的视觉体验。影片中的6位青年几乎存在于“你我”的身边,于是,纪录电影与观众感情相通的美学特质被有限的银幕无限放大。

6位主人公的生活重点、工作图景及以此展现的性格特征,在影片的开篇便直接展现给了观众:他们是来自拳台的“失意英雄” 张方勇、怀揣航天梦想的创业者舒畅、牵挂产妇安危的“急性子”医生韩杨、“吊儿郎当”与学生混成一片的高中历史老师魏祺、孤独的壁画研究者李佛和守护一方安全的疲惫警察张震男。影片主人公从“80后”到“90后”,这一代已经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成为社会运转机制下合格的“螺丝钉”。

生活之所以迷人,就在于它不只有救死扶伤、教书育人、灵感乍现的一面,还有一地鸡毛、困境各异的另一面。在挣扎中学会放弃似乎是成年人的必修课。影片中,韩杨选择救死扶伤就要放弃陪伴孩子成长;李佛选择守候“大漠孤烟”,就只能面对儿子的疏离;张震男选择职守岗位就要承担辜负父母期盼的内疚感……《变化中的中国》没有放弃描绘生活中的艰辛,而是从主人公的挣扎、选择中传递出人性中饱含的情感力量。

碎片叙事,现实之外的浪漫主义。罗曼·罗兰说:“世界上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片中的主人公们都是英雄。在他们的家庭追求和职业理想发生冲突时,每一个人都积极地寻求着最优解,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并非孤军奋战:张震男除夕执勤给父母打视频电话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孩子在李佛夫妇离开后才流下眼泪……影片所描绘的群像式感情还包括友情和师生情,舒畅所带领的团队为了共同理想而奋斗,从未放弃彼此,暗夜中摸索前行,同伴是创业者安全感的来源。师生同行,当师生们坐在落雪的沙漠上,探求高考的意义时,观众从中看到了整个社会向上的能量。

片中的浪漫主义并不仅限于下雪的沙漠、洋溢的人情。当火箭像流星一般升空,坠落,划过广袤的天空,落在无垠戈壁的时候,当舒畅和工程师站在火箭残骸旁,说道“可惜了”的时候,当余晖下张震男滑冰的身影越来越小的时候,主创团队用精致的画面语言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平凡的“孤胆英雄”。

所有的戏剧冲突在张方勇与对手比赛上场前达到了顶点,失败与不确定的情绪涌向高潮,于是,就有了主创团队4分05秒的超长拳击现场实录画面的呈现。聚光灯下“拳拳到肉”的搏斗对于张方勇来说是一种释放,对于承载着失败和压力的其他年轻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影片用最直接的方式隐喻着不言败、不放弃,理想主义的光芒从这一刻闪烁在影片中。当理想为浪漫加冕,每一个重启的时刻都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以小见大,中国人的中国梦。时代发展中,人们的命运悄然改变。舒畅的创业暗喻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与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飞天梦想密不可分;韩杨的故事暗示医学的进步,产房不再是女人的“生死关”,成熟的医学体系和医疗技术成为中国人面对死神时的有力武器;教师与研究员的故事提醒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科教的重视,对文化的珍视,同时,五千年闪耀的文化成果也体现其中;从只有一人参加奥运会,到全民皆可憧憬的冠军梦,张方勇是中国当代体育精神中不抛弃、不放弃的代名词。而这一切都依靠于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在传承与发展中,个体的故事隐喻着时代的飞跃、国家与个人的不可分割,这些正是今日中国所提倡的“梦想”。

影片最后,6位主人公的故事并未结束,中国人正满载勇气继续前行。改革开放后的青年人用个体的发展和奋进诠释着向上的中国精神:“你所站立的地方是你的中国,你怎样中国便怎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充满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2019-11-06 ——观纪录片《变化中的中国》 □张雅欣 王雪儿 1 1 文艺报 content52060.html 1 群像表达下的时代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