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谍战深海之惊蛰》的新意所在

□邹振东

《谍战深海之惊蛰》开播以来引发观众热议,剧中不仅有惊心动魄的谍战情节,也展现了轻松的生活日常,种种尝试为谍战题材影视作品的创新提供了可资参考的生动案例。

创作明暗点交织。“找亮点容易,找暗点难”。没有暗点,画面一片高光,人物不够立体;暗点多了,阴影面积太大,又容易造成反面效果。所以,找亮点不是本事,找到衬托英雄恰到好处的暗点才是高手。在《谍战深海之惊蛰》中,陈山作为一名街头小人物的出场,首先呈现了人物的暗点。接下来角色的出生入死,则采用“小逆模式”,即在舆论的传播谱系里,次主流舆论在价值观上是主流,在表现方式或性格语言等方面有小小的叛逆,达成容易传播的效果。这也极大地契合了主要人物陈山的性格特征。

剧情设计旗鼓相当。在以往的谍战剧中,英雄角色常常被塑造成无所不能的人。但物极必反,敌人一旦被描写得不堪一击,英雄就被贬值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所以,英雄的对立面必须塑造成沧海横流中的典型代表。在戏剧冲突与角色冲突上,该剧没有矮化敌人,而是通过描写对手的强大,让英雄不再是百战百胜的“云端人物”,而是在一次次考验和战斗中逐渐成长和强大起来,无形中拉近了观众同剧中人物的距离。

谍战剧中的英雄要与敌人斗智斗勇,不仅要拼智商、拼情商,而且要过五关斩六将,不断增加难度系数。这样的过关设计,如果敌人全是傻弱软,剧情根本无法展开与推进。《潜伏》中的李涯、吴站长、陆桥山,《麻雀》中的毕忠良,《谍战深海之惊蛰》中的荒木惟、周海潮等,这些横流中看似了不得的敌人,恰恰衬托出余则成、陈深、陈山等英雄的不得了。

英雄性格与英雄形象的立体化塑造。该剧还有两个特别有震撼力的要素:一个是英雄性格,一个是英雄形象。

所有的英雄都具备一种“走在人流反向”的性格,这就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概。这种性格最动人的不是气概,而是选择。生死关头,英雄会选择走在死亡概率最大的方向;在舒适区与危险区,英雄会选择站在最不利于自己的位置;在自己与别人的幸福之间,英雄会选择把幸福让渡给别人。就像陈山为了妹妹的性命安危,不顾性命卷入地下战争、被迫成为日本间谍;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处于三重身份、高压紧张形势下的他,视死如归同各种敌对势力作斗争;在个人命运与家国大义面前,战胜回归平静的贪图安逸之心,毅然决然选择加入抗战阵营。

绝大部分谍战剧都是英雄自愿打入敌人内部,但在《惊蛰》里,陈山却是被动卷入“千万人”之中,这就为情节的曲折与人物的变化埋下了值得期待的伏笔。最初,陈山因为酷似军统特工肖正国而被日本特务荒木惟看中,荒木惟用陈山的妹妹陈夏威胁,陈山为了解救妹妹被迫成为日本间谍。这时陈山所展现的还是普通人面对亲情会做的选择。随着剧情推进,陈山逐渐成长,他的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也慢慢觉醒。这时的陈山不再甘当日本间谍,而是逐渐坚定信仰并找机会“反扑”,在荒木惟要求毒害飞虎队队员时,陈山经过挣扎,最终依靠自己的智慧,在保全自己的同时,保护了飞虎队队员。

这样的出场设计是谍战剧中少见的。一般来说,谍战剧的英雄一出场就是英雄,后来不过是其能力进一步提升、信仰更加坚定、历险更加丰富的过程,人物自我变化的空间有限。但一个小人物的初始人设让该剧中的角色有了成长的空间与曲折,从而产生人物弧光。

为有牺牲多壮志,牺牲是英雄题材的标配。如果这个牺牲者是英雄自己或其挚爱的人,其震撼力就更加强烈。谍战剧里的英雄,比别的题材英雄牺牲得更多,除了生命,还包括良心折磨、角色冲突、忍辱负重、隐姓埋名,特别是不得不牺牲自己的爱情与亲情所带来的冲击力更大。《谍战深海之惊蛰》里的牺牲会是什么?是陈山和陈夏的兄妹亲情,还是陈山和余小晚的“夫妻感情”,亦或是陈山和张离的惺惺相惜?从小人物成长起来的陈山,身上也背负了更多普通人可能遇到的抉择和冲突。于无声处听惊雷,从细微处见真章,他们最后的牺牲和抉择越发显得可贵和高大,而这正是剧集吸引观众持续关注的核心要义。

2019-11-13 □邹振东 1 1 文艺报 content52167.html 1 《谍战深海之惊蛰》的新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