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文学评论

文化的疼痛

——读杨卫东的小说

□佛 客

对一部小说的兴趣,有时候会来源于小说之外的因素。譬如我对杨卫东的小说。

我与卫东是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第五届同学,他比我年长,我常叫他师兄。《疼痛的乱弹》和《启生的黄昏》,这是我看到的杨卫东的两篇小说。老实说,我真没有想到他能把故事讲得这么好,把小说写得这么精妙深厚。

《启生的黄昏》叙述的是两代女人辛酸苦涩的爱情。小说的魅力在于,不论是“娘”那悲惨泣血的爱情往事,还是“姐”这苦涩无奈的爱情现实,在5岁的启生眼里,都像黄昏的晚霞一样,美丽而绚烂。记得一位作家说过,孩子的眼睛是能够看到灵魂的。所以即便是“娘”最终为了女儿嫁给同父异母的哥哥,用“罪孽”来承担责任,包括后来母亲的死,在一个孩童的眼里,都如绽放在天空的美丽烟花。孩子的眼睛里写满了纯净,我们就因了这份纯净而原谅了人间的悲苦与罪恶。角度独特,举重若轻,这样的小说,读来很是过瘾。

两个中篇相比,我更喜欢《疼痛的乱弹》。小说从“丫娃丫娃哎,排成溜溜哎……”的哀伤童谣写起,逐渐写出了强活与天娥“疼痛”的爱情。与动人心魄的爱情悲剧相比,作者描述的平静与克制,愈发显现了笔力。果不其然,当读到“强活哥,你和天娥的喜酒,贵喝了”时,我的泪水不禁奔涌而出!生命的凄凉与哀怜、惆怅与无奈、苦涩与辛酸……瞬间被这一句唤醒。我相信,读者也会忘了自己的身份,忘了所处的环境,忘了世俗与一切,为这苦命的鸳鸯一哭。只要是心地善良的人,都会经不起这文字、这情节、这情绪的冲击,作者似乎引领着所有生灵,在那厚实而又沉重的土地面前跪了下来,为 “蛮岭”山水间的“强活”和“天娥”洒下泪水,并用眼泪去温暖他们,去安慰他们。

作者写道:这是我们蛮岭一种特有的驱邪仪式。仪式的整个过程便是神官手持柳条,一边念咒一边没完没了地在病人身上抽打。我曾听后凹那边的人说,此次设坛开拶,冯家是花了大价钱的,仅神官就拜请了十二位,允行七日不间断,光柳条便用去了五大捆子。至此我无法想象,被连续抽打七天七夜后,冯天娥会变成怎么惨不忍睹的模样……冯天娥是在十二位神官行完法事的第二天咽气的,这个既善良又倔强的女孩,至死都没有发出一丝呻吟,但在收殓的时候,人们发现她的手里紧紧攥着一方手帕,上面洇满了血迹,却被人生生辨出四个字样:强活救我!我相信在这7天里我的表嫂不止哀求过一个人,求他们将她的困境传出去,传递给我的表哥,但没有人肯帮她,也没有人能帮得了她……

“我”企图四处寻找,无言的寻找中隐藏着巨大的痛苦,因为他企图消解“一群人”和“一群神”共同犯下的罪孽,来消解一个人的疼痛,一群生灵的疼痛,一个民族的疼痛,一个时代的疼痛,一种文化的疼痛。但空无一物,惟有那首童谣:“丫娃丫娃哎,排成溜溜哎……你的丫娃哎,日日眼眼哎;抢我丫娃呦,碗里豆豆呦。我的丫娃哎,可可怜怜哎……碗里豆豆呦,没人家多呦。我丫娃饿着哎,实在是心疼哎……”小说在最后,以一个母亲哺乳孩子的轻声吟哦,留下余韵深长的哀思:轻轻地,规劝着狰狞;轻轻地,温暖着人性;轻轻地,安抚着亡魂;轻轻地,告戒着来生。

后来我们《第五届》文集,也收录了杨卫东这个作品。我才知道《疼痛的乱弹》中的“强活”,就是杨卫东的表哥。他说:“我每次探亲,表哥总会来看我,也多次邀请我到他家里做客,我都敷衍了,一次也没去过……表哥去世很多年后我才知道,每次探亲期间,为了准备迎接我,表哥会专门去30里远的集市上买两瓶上好的白酒和一些稀罕吃喝,有人曾嘲笑他,但他坚定给予了反驳,他说他和我是最好的兄弟,无关富贵,三生不变……”我立即给卫东打电话,问他:“你真的一次都没到他家去过?”卫东说:“是!”我说:“那我不能原谅你。”卫东长叹一声:“写这篇小说,就是为纪念他。”

卫东这句话突然感动了我。这位沉溺南方的商人,在商海里见过多少你死我活,尔虞我诈?又见过多少凶恶奸伪,利欲熏心?却在夜半伏于灯下,吭哧吭哧写小说,把人生的风雨沧桑和故乡的风花雪月铺在纸上,把一个男人身上的坚强和血泪都化成一个个文字,倾诉着他的乡音乡韵、乡绪乡愁。他是以孜孜之态和拳拳之心,呼唤和记录着人性的醇美,呵护与仰视着生命的质朴,安置和抚慰着心灵的伤痛。

凑巧的是,在第五届同学聚会上,同学们各尽其长,贡献物件,我写了“回头望乡”四个字供人抽取。没想到,在数十件书法作品和数十个同学的“乱摸”中,卫东竟然摸到了我这幅只能算是毛笔字的“回头望乡”——与其说是一种缘分,不如说是一种文化认同。我知道,杨卫东的目光始终投向故乡,思考着孕育我们的文化之根。故乡的土地,土地上的歌谣,歌谣里的故事,故事中的灵魂,都是杨卫东想要记录和表达的。他希望这一切都被他用文字写在心里,如铭文青石,留迹于世,叫人痛着,永不相忘。

2019-12-06 □佛 客 ——读杨卫东的小说 1 1 文艺报 content52526.html 1 文化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