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新作品

青铜峡的塔

□马 力

黄河入宁夏,在青铜峡一带陡然北折,把一个几字形大弯给了河套平原,养出一片富庶。河谷深深,此段黄河的流向,改东西而为南北了。

青铜峡挺长,传为大禹一斧子劈出的(我在甘肃的刘家峡也听过相近的话),敞开了道儿,遇阻的黄河始从峡中穿过。两岸峰峦夹峙,一为贺兰山,一为牛首山。塔林修在黄河西岸,依山势排定一个三角形的模样,如阵列那般整而不散。

塔不少,跟梁山泊上排了座次的好汉数目不相上下,取名就随了它,叫“一百零八塔”。

塔群的筑造年代说法是不一的。观其形,断其代,它们的来历专家不难测知。历史上的陕甘宁和内蒙古一带,存在过党项族建起的西夏王朝,建塔者,自会寻到他们那里,初心还在祛逐黄河水害,祈求天降好运上面。

罗哲文不是这么看的。先生在《中国古塔》里讲:“一百零八塔的年代,从文献记载和塔的形制分析,可能是明代早期的作品。”又说:“至于一百零八塔是什么意义,传说不一。有的说,明朝早期戍守军队在保卫长城的一次战斗中,有一百零八位将士在黄河岸边英勇阻击敌人,全部壮烈牺牲,于是建了一百零八座塔,并且排成了阵势,那个最高最大的塔,就是为首的一位将军。也有的说是一百零八个和尚抗击敌人,他们死后建了一百零八座墓塔。”既然是治学,罗先生当然也留着余地,“这些都是传说而已,究竟如何,尚待进一步考查研究”。长城遗址在宁夏是能够见到的,虽为黄土夯筑,瞅着像坡梁,那也是长城呀,远可溯至秦汉。有了长城,地形利害,可固中原。青铜峡四近,遗下的是北岔口长城,明嘉靖十年始筑。战事曾在这里发生是有根据的,此地千百年来演的正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争锋的史剧。

这些喇嘛塔一个个鼓着大肚子,溜圆,叫人联想起北京城里的塔。阜成门内的妙应寺、北海琼华岛的永安寺,都有这样的塔,我自小就看熟了。天气晴好的时候望过去,很似天底下站着的白胖小子,招人喜欢。京城的半空,为之生动。一百零八塔,单个看,体量小很多,可说具体而微,而形制却是不差的。早年我过青铜峡,在车上向塔而望,阳光照去一片银白,那是在塔身外面抹了石灰的。灰皮之上曾有朱砂彩绘图案,看过的人说是莲瓣花纹,墨书梵文也有一些。眼下,石灰泥皮剥落,在我的目光里,连残迹都无。叠砌的砖,给塔身缠绕一圈一圈的圆纹,像是树的年轮。

从上到下打量,塔刹、塔身、基座,形制谨守营造范式。党项人本是信奉原始宗教的,仰对神秘的大自然,很有崇奉之心,对鬼神亦极敬畏,巫术也是流行的。王朝立,当政者所尊的是佛教,开凿窟龛、修建僧蓝、兴造浮屠,蔚成风气。固原博物馆里展陈的释教遗存,很叫我生出兴趣。

党项跟吐蕃族源较近,语言同系,壤地又是相接的,久有历史文化上的关联,故而西夏国在北宋初年统辖河西地区后,那里的藏传佛教有了不小的势力。莫高窟、榆林窟的西夏壁画,显示着密宗风格。武威的天梯山石窟我是曾到过的,此窟始凿于北凉,里面的多座石雕或泥塑佛像,西夏的匠师做过重塑与维修,更有一些新洞窟被开凿出来。北魏时初造的须弥山石窟,情形多是一样。西夏文的佛经刻本和卷轴画,从沉睡的泥土下见了天光,足可震撼今世。须弥山博物馆的序厅,有两幅很大的壁画:《观无量寿经变》和《阿弥陀经变》,均是从敦煌那边临摹来的。佛与菩萨的光彩自然浓盛,散花的飞天最撩我倾心。

离我近的,还可举出居庸关过街塔门洞上的西夏文石刻,尽为经文咒语,虽那字形也颇方正,我却认不得。

一份材料上说,青铜峡畔的这片塔区,出过西夏文佛经、藏文咒语、藏密风格的唐卡,还有造像,就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和制作手法上看,都带着西夏至蒙元时期的年代特征。许多古物,我没见过,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不管怎样,跟汉传佛教的不同还是有的。

塔是依序耸在坡上的。两边都有屈折的石阶,我没多想,抬腿就登。累了,脚下一停,歇口气,端详它们一会儿。每排塔都列出笔直的线,丛树似的立在层阶之上,少林寺的塔林,气势上虽然不差,却不及它严整,倒显出散漫的一面。年深月久,砖砌的塔身适应了自己的平凡地位,不发一丝声音,对着黄河的波流安静地冷峻地如雕像般矗立着,并把这视作一种命运的安排,凭此完成性格的磨练。昔年的工匠,真是把它们当成勇武的士兵来造的吧,借此疏散内心蕴积的情绪。如果这是墓塔,塔下的灵魂该会从昨日的梦中醒来,向着稀朗的星辰发出悲壮的呼号。饰以伞盖和宝珠的塔刹,则似顶在头上的战盔。

尽头只矗一座塔,代表的就是那位战死的将军吗?铁衣的血渍尚未消尽,砖石上的点点残处,仿佛抹不去的瘢痕。流年中沉眠的将士,犹在梦中微笑。西天的云霞映来,波光一衬,满山花红。

我眼前幻出的,是比这片塔林更为宏富的图景。因此,我的浮想如诗。

塔后一座殿,门上了锁,露出一道缝。探头,里边太黑,像是一尊笑佛。

暮色浓了,傲慢地吞噬一切光亮,映在黄河峡谷两侧崖壁上的夕晖,迅速落向大地的另一端。群塔也接受暗夜的包围。下到河岸的我,转头抬眼,连它的轮廓也望不清了。

今人寻往迹,隔着岁月的雾,总有什么东西模糊着视线,历史因之变形。建筑却是久存的,真切的物质实体,犹似给时间长河上的漫溯安上双楫。

2019-12-09 □马 力 1 1 文艺报 content52567.html 1 青铜峡的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