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副刊

澳门,海边的观音像

□李 懿

立在海岸线上的澳门观音像,历经20年的风吹雨打,已经沉淀成铜金色。夕阳照在上面,黄昏的日光水波一样,在观音温柔的面孔上荡漾,叫人看了,不能不从心底里生出安定的快乐。

我是看着这观音像长大的。小时候,周末不用上学,父母会带着我在观音像前的宋玉生公园游玩。一个孩童对自然与美所有的渴求,都在这小小的公园里得到了满足。

每每想到观音像屹立在海上,慈祥地注视着澳门与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民,我便觉着澳门的确是一处人间少有的世外桃源。

澳门有许多地方,这些年来都不曾改变,只添上了点岁月变迁留下的皱纹。哪怕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在夜里闪烁着不灭的霓虹灯,最后也终将会融入这座小小的城市里,落在土地上,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景象。

有一次在高士德,夜里我从高楼往下看,街道如同一棵大树的根,强壮地生长、蔓延,昭示着人旺盛的生命力在此处得到了呵护。

记得在朋友家的天台上,看着绚丽的霞光洒在层层叠叠的居民楼上,一轮落日在它们身后缓缓下沉。我们坐在餐桌旁,一边闲聊,一边注视着白日尽头,心中有无限遐想,难以言说。

我们沿着黑沙海边漫步,海浪轻柔地拍打在礁石与沙滩上,沙沙水声,海风拂面,山上半隐在树丛中的小小别墅,使群山变得十分有人情味,不再只是自然沉默的造物。

我记忆中的澳门,便是由这些可爱的时刻搭建而成的。去年在观音像旁漫步时,我看见许多白鹭整整齐齐地站在沙石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大海。或许这种珍稀的鸟儿,在多年的照料下终于得以安稳地繁衍。我倚着栏杆,兴致勃勃观察了它们许久,哲人般寂静的白鹭们对我的视线不屑一顾,过了好一会儿,才张开翅膀往大海上奔去。它们紧贴海面,却不曾坠入过海中,优雅迷人,的确是灵动的生命。

我母亲与外婆都曾在濠江中学教书,她们告诉我,在澳门回归前,濠江中学便已经升起过五星红旗。入学后,每每到升旗仪式的时候,我站在操场上,总觉得自己和历史相交织在了一起。前人的光辉照耀着我,我亦见证了历史的延续。

台风“天鸽”来的时候,我还在外地工作,公司窗外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母亲躲在澳门家中,在微信上向我直播当时的暴风骤雨。她说风大雨大,连居住的大厦都为之撼动,在狂风中微微颤动。过了会儿,没了信号,也就没了消息。我看着不再有新信息的对话框束手无策,心想现如今科技发达,相隔数千里,讯息也能在转瞬之间得到传递,然而人还是不能透过屏幕伸出援助之手。那场台风后,我看见电视新闻里,驻澳部队走上澳门街头,军人们与市民们一齐清理街道,内心的惶恐不安也就此消散了。

那年过年,我回了澳门,看见路边树木残败,建筑多有损伤,人行道上也增添了许多坑坑洼洼。那时候我不由得生出了疑惑:这样的伤痛是可以痊愈的吗?

今年我结束了外地的事务,真正回归了家乡。见到平整宽阔的大路、繁茂的行道树与微笑着的人群。对于一个生活在澳门的人来说,两年前的“天鸽”早已属于过去,被风腰斩的大树已被新树取代,我还记得一年前光秃秃的一座小花园,现在又再度生机勃勃。

我想,澳门就好似海边的观音像,飞翔着的白鹭与劫后重生的绿树,既是天地间自然而然生出的灵物,又是人精雕细琢后,一颗璀璨、小巧玲珑的宝石。澳门是城市,也是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前者在后者的辛勤劳作与精心呵护下,是稳固、平和的;后者在前者的怀抱之中,年轻而富有希望,永远在朝着光辉的未来前进着。

2019-12-20 □李 懿 1 1 文艺报 content52735.html 1 澳门,海边的观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