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由中国视协主办的《大明风华》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张金奎等多位行业、历史领域专家代表出席此次会议。该剧改编自莲静竹衣的小说《六朝纪事》,讲述了明朝初年,国家开创盛世,孙若微历经五帝六朝,以自己的气度和智慧,数度救大明王朝于危难,在历史洪流中,孤身一人,溯流而上,见证一个伟大时代诞生的故事。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该剧创作背景、叙事手法、文化内涵等进行研讨,为历史剧创作如何平衡好历史真实与艺术逻辑建言献策。
转向更为开阔的历史地带。与会专家谈到,过去古装剧扎堆选材清朝拍摄,“清宫热”不断消费着观众的好奇,《大明风华》以明朝为叙事背景,从而向更为开阔的历史地带掘进。该剧讲述了朝廷与后宫的故事,但却巧妙规避了“权谋”和“争宠”等过去古装历史题材剧在审美开掘方面的不利因素:朝廷之上,5个皇帝的历史大事件基本遵循了证据表达;后宫之内,姊妹或是嫔妃之间的矛盾规避了争宠陷害的俗套,而定位于家国层面的矛盾,这是该剧在历史题材价值提升方面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庄谐杂糅”贯穿全剧。有专家认为,该剧将历史叙述的庄重严肃同个体想象的戏谑轻快相交融,比如对皇太子与靖难遗孤孙若微之间关系的描写,既保有庄正的总体基调,又在细节处理方面多了俏皮轻快,从而有效激发当代观众的观剧兴趣。也有专家用“庙堂的庄严”和“叙事的接地气”概括该剧特点,并对该剧努力提供对当下有益价值的做法给予肯定,作品展现了封建皇权专制的弊病,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大笔墨写人性、写情感、写命运、写内心。有专家谈到,该剧在深层次讲述了如何与自己讲和。比如朱棣篡权后内心备受煎熬,朱棣临终前叮嘱太孙手上绝不要再沾上朱家人的血,这是朱棣同自己内心的讲和;再如作为靖难遗孤的孙若微不再记恨靖难,也是同自己内心的讲和。也有专家认为,该剧在人性开掘层面进一步强化了斗与合的概念,主创始终秉持历史唯物主义,将斗转化为合。
与会专家建议,该剧既然是一部全景式的历史题材剧,若能着更多笔墨在明朝时期的百姓身上将更好,此外,多位专家谈到于谦形象的塑造与历史形象出入较大,该剧在熟悉形象的陌生化和受人认可两方面还需做好平衡。
(许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