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楚雄结缘19年来,李亚威走遍楚雄山山水水,即使身患重病仍咬定青山,持之以恒,先后创作了41集大型人文风情丛片《火之舞——告诉你一个楚雄》、62期电视栏目《文明的故事》、电影《你的钱匣子给了谁》《油菜花开》《鹰笛·雪莲》、纪录片《腊湾舞者》和《彝乡赛事》等上百集反映云南少数民族历史风情、人文风貌和时代风尚的影视、纪录片,这些作品走出云南,甚至走出中国,成为向外推介彝族文化的一扇窗口,被誉为“深圳特区和西部民族州联手推进先进文化的成功尝试”。
2019年是李亚威及其创作团队的丰收年。9月,历经4年制作的反映瑶族人民脱贫致富的纪录片《打旺都》,荣获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纪录片“最佳艺术指导”“最佳纪录片”“最佳民族影片国际贡献”三项大奖,并再次获得第25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年度收藏作品”奖,并被中央档案馆收藏。11月,纪录片《钢琴教育家——但昭义》荣获第25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短片十佳作品”奖。系列片《收藏者的故事》荣获第25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系列片十优作品”奖。2019年12月13日,李亚威凭借纪录片《中国有个暑立里》在西安举行的新中国70年纪录片盛典活动中,一举夺得百部纪录片典藏奖,此外,该片曾荣获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纪录片奖、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亚洲制作奖”,并在意大利、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国际赛事中荣获10余项大奖,2016年被中央档案馆收藏,并被中国文化部外联局翻译成9种语言推向海外,堪称一部国字号的经典之作。
事实上,李亚威频频获奖不只在2019年。2018年,她导演的反映贵州三都水族人民生活的纪录片《过端》、纪录片《凤凰涅槃》、纪录片《一座敬仰文化的城市》,2017年10集大型纪录片《中国彝族大歌》、纪录片《有一个医生叫姚晓明》、纪录片《英雄和父母》,2016年纪录片《蛇口故事》、纪录片《一个农民的贡献》、2015年纪录片《担杆岛上的“猴子王”》、2012年纪录片《腊湾舞者》等等作品,都获得过海内外诸多大奖。
面对如此骄人的成就,李亚威头脑没有发热,也从未飘飘然忘乎所以。她深知,一个人纵然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李亚威说,在影视制作上,她之所以能取得骄人成绩,离不开身边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创作团队。李亚威每次接受采访时,都将她的团队和给予她帮助的人们逐个隆重推出。
在创作《中国有个暑立里》的10年间,李亚威和她的团队从未因困难而改变初衷。期间,拍摄团队要克服高寒气候和高原反应,陈汝洪等7位摄影师轮番上阵,而李亚威身为导演更是身先士卒,始终坚持亲自带队,努力捕捉更真实更有生命力的生活细节。
与拍摄时的危机四伏相比,剪辑过程同样艰辛。在制作《中国有个暑立里》的时候,李亚威曾经将剪辑机器租到家中,与她的学生、剪辑师周全进行了为期8个月的剪辑工作,经过多次反复推敲,以“春夏秋冬”贯穿10年的主线,以电影式的叙事和蒙太奇手段,剪辑成了54分钟的《中国有个暑立里》中英文参赛版本。
李亚威纪录片创作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分析起来,有4条至关重要的经验:一是李亚威作为影视创作的领头人,具有很强的策划意识,精准的策划和定位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保证。二是视角,李亚威总会找到她独特的视角,以小见大,她的镜头始终对准身陷各种矛盾的拍摄对象,并借此展现现实和心灵的冲突,令人震撼。在文化诉求和精神气质方面,李亚威的纪录片更接近文化人类学。三是她始终将自己视为一名战士,坚持在场,身先士卒,和她的团队一起冲杀在影视制作的第一线。四是李亚威具有很强的精品意识,在她看来,“作品的获奖不是惟一追求,但必定是一个标杆,超越标杆,就是超越自己的过程。”这一观点已然融入其创作团队每个成员的骨子里和血液中,成为他们从高原攀登高峰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