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新作品

语言的乡愁

□冰 峰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语,说大了,母语就是所在国家的语言,民族的语言;说小了,母语就是家乡话。对我来说,家乡话,更为具体、准确,也更容易理解。

我的家乡在内蒙古包头。这是一座移民城市,市内原来有三个区。三个区有三种不同的方言。东河区,多数人源于山西,“走西口”而来,说的是改良过的山西话。因为迁徙时代久远,已变为“土著”。青山区,多数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援边知识分子和工人,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所以口音接近普通话。昆区,主要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包钢为主,援建包钢的工人多数来自鞍钢,所以昆区的口音是鞍山话。一座城市,三种口音,也算稀有了。

我出生在包头市的土右旗,之后又在东河区、青山区、昆区工作、生活,语言遭遇了多次“移民”。2001年,我又来到北京,语言环境再一次发生巨大变化。离开家乡的语言,漂泊着,没有根,同时也被多种文化融合着。我虽然号称“乡音未改”,但对于家乡的人来说,乡音早已是“跑调的”“不正宗的”乡音了。

背井离乡的语言,渐渐地,有了乡愁。于是我想到了诗歌语言的乡愁,小说语言的乡愁。

是啊,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语言改良运动,开创了白话文,拆除了书面语言高高在上的围墙。老百姓和作家处在了同一语境,作家不需要“之乎者也”也可以写文章了。

客观来说,白话文除了自身的涅槃外,还受到了很多外来语的影响,比如英语、法语、俄语。这样一来,汉语的白话文变成了一个复杂的新的语种,有些词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也长出了不同感觉的“乡愁”。加之当下全球化大语境对汉语白话文的冲击、破坏、污染,汉语白话文更是杂草丛生,一片混乱。

面对广阔的语言乱象,语言的“乡愁”开始迅速生长。有的作家在反省、回归,并对语言进行过滤、消毒。有的作家在自己的文化空间里,开发自己的个性产品,突破种种复杂的挑战,让语言的乡愁散发出人性的魅力。

作家总是先觉先知的,对于民族语言的异化和衰败总是警觉的。语言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长,各种各样的考验和挑战潜伏在语言的周围。这些挑战,有来自语言外部的意识形态和资本、科技、生产、市场所构成的秩序,也有来自排斥、遮蔽和误解所构成的文化差异。而对于作家来说,摆脱外部的干扰才是语言回归的方向。小说家更是如此,写偏僻、落后、贫穷的农村,总不能用时尚的城市化的语言来写吧。

泥土的气息,好像变得越来越稀缺、珍贵。人们生存和居住的房子越来越高了,干净的马路也已经将泥土驱赶得十分遥远。小说,要写出准确的人物命运,找到泥土,找到合适的语境,找到语境中自然、质朴、可靠的语言,已经十分困难。人类发展了几千年,一直没有离开过泥土,充满养分的土壤,曾经长出了人类的智慧、勤劳和文明。而如今,泥土已被工业文明所遮蔽,农耕文明已经退缩到偏远的地区。在城市,商业和工业的硝烟正在肆意弥漫。

当然,一切都已经发生。作家是有人性良知的,我们虽然不能改变什么,但我们可以寻找“乡愁”,抒发对土地的怀念。城市的语言已经被污染,我们还有广袤的乡村呢,还有更加偏僻的山村呢。从另一角度看,越是偏僻、落后、原始的地方,语言越是陌生、干净、纯洁,那些方言、土话、俚语也许更有文学的味道。

不久前,我去了山西吕梁,那里有一个伞头秧歌的演出团队,很受当地老百姓喜欢。我听了他们的演出,质朴、自然、干净的歌词一下子让我钦佩不已。我想,这些文白交融、天性淳朴的词汇,才是有根的语言啊。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回到过去,我们的汉语,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的语法、词汇和概念。就像一座城市,已经建筑了楼房,铺设了柏油马路,我们没有必要再回到过去的泥土时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但是,我们也不能麻木,任由外来语言、网络语言污染和异化我们的情感,淡化我们的乡愁。我们虽然已经站在高耸入云的大厦里,但我们的心中要有山脉、河流、泥土和草木的情怀,我们的语言和词汇虽然已经两鬓斑白,但我们更应该以长者的身份展示语言的风骨。

因为,乡愁不是一个人情感的墓碑,而是一群人身后的高山、土地、河流与大海。语言是作家思维、交流与写作的自然工具。语言的乡愁,就是一个民族血脉的乡愁,就是一位作家情感和人性的乡愁。

2020-04-03 □冰 峰 1 1 文艺报 content54177.html 1 语言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