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邂逅,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第一次踏上涠洲岛的我,在轻风暖阳的伴随下,独自漫步在石螺口海滩,感觉真好。温柔的风簇拥着深情的浪,轻轻地吻向海滩,迸发出生命的激情后,缓缓地退去,又再次勇敢地扑来,犹如一对依依难舍的恋人……
这是大海的呼吸。
这是生命的律动。
就在此刻,一块普通的黑陶片,在浪花退去的银色沙滩上,显得是那么的突兀、无奈。尽管流逝的时光已将其棱角磨去,早已失去昔日的风采,甚至还有几分斑驳,但其古色的包浆里却透着大气凛然的汉唐风范。于是,我轻轻地拾起,在掌中细细端详着。是的,这是一块黑陶。一块蕴藏着故事的黑陶碎片。或许,在数百年前,甚至更远的年代,它也有过值得炫耀的经历与辉煌。一次不寻常的旅行或出使南洋或出使波斯的旅途中,在南海遇到风暴倾覆海底。然后,又经历了无数潮起潮落的磨难岁月,才流浪至此。直至与我相遇。
这是命运还是缘分?
初识黑陶,始于一只汉埙。
那是多年前到古都西安出差,在闲逛钟鼓楼市场时,被一位老者手中吹奏的椭圆型黑陶乐器吸引了。其音色粗犷、朴拙;如歌如泣,呜咽如风。仿佛置身于深远艾怨的汉庭,厚墙重殿的唐宫,令人回味无穷。陪同的朋友告之,它叫埙,是一种诞生于中原、盛行于汉唐的陶制乐器。埙的早期雏形是先民们狩猎用的石头。有的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当用其投掷猎物时,由于气流的作用而产生哨音。于是这悦耳的哨音启发了他们制作乐器的灵感。聪明的先祖用黑陶模仿烧制,早期的埙便产生了。或许是其独特的材质及造型,以及浑身散发着厚重的文化沉淀,我毫不犹豫地买下这只陶埙,回家后摆在书房里。每当写作疲倦了,会将它握在手中仔细端详着,甚至吹奏着。顿刻,一种来至远古的音律从陶埙中飘出,犹如古人的吟诵,祖先的歌唱……
起风了,浪也迸发出激情,呼啸着撞击岸的胸膛。我伫立在一块礁石上,入神地盯着掌中的陶片,似乎想从每颗陶粒子里,探究其间的文化密码,解读其中的鲜活故事。是的,黑陶文化是典型的黄河流域文化,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陶种。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构成了中华思想文化的渊源龙脉,被誉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在习习的海风中,我的思绪随着手中的陶片,飞得很高,很远。或许,它是当年满载着丝绸、瓷器驶往波斯商船上的一只陶罐,在一次远航中遇到风暴,不慎破碎,遗留在海底;或许,它是东汉誉满天下的“伏波将军”马援手中的一支陶樽,在奉旨平定南海交趾之乱的战斗中,镇定自若、大气凛然,一口饮尽樽中之酒,然后,摔樽拔剑,怒目高吼:犯我中华者,死!于是,剑指南海,所向披靡!
其实,探究这块不起眼陶片的前世今生又有何意义?它成器时,浑身堂堂正正铭刻着“中国制造”,即使破碎了,每个颗粒里,都浸润着原汁原味的中国元素。或许,这就是它终其一生的意义所在。我很想将它带回家,与那只心爱的陶埙摆在一起。至少,它有了个安定的家,再也不会饱受风吹雨打,浪摧砂磨;同时,与汉埙有个伴,尽管它们年岁相差悬殊,但也可讲讲各自的故事,度过漫长的寂寞时光。可这是它所希冀的归宿吗?别看它只是一块不起眼的黑陶碎片,却经历了百年的风霜千年的磨砺,浑身都是历史与故事,都是文化与见证。我小小的书房何能承受如此之重?只有大海才有这样的胸襟与舞台,终有一天会让这块陶片站出来: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文化说话!
于是,我依依不舍地将陶片放在沙滩上……
涨潮了。浪花激情澎湃扑向岸的怀抱,缓缓地退去。倾刻,那块黑陶便消逝得无影无踪了。在浪与风的背景声中,我聆听到一个轻轻的声音: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隔,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顿时,我热泪奔涌。
听到了吗?这就是黑陶的呢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