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素兰的《阿莲》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成长小说,作品以女孩阿莲的成长为线索,向读者呈现了湖南山村独特的地理景观和女性特有的成长力量。
阿莲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湖南东北部的一个小山村,阿公的重男轻女、母亲的严厉冷漠、父亲的长期离家让阿莲变得敏感而倔强,也让她学会自立自强。而阿婆和好友明亮的呵护与陪伴,梅伯伯和丁老师的帮助与启迪,则照亮了阿莲的童年,让她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始终保有一颗纯净、明媚的心灵,给予她自我成长的力量。小说上篇《花书包》主要讲述阿莲上学前的生活,下篇《煤油灯》记叙了阿莲上学的日子,尾声以《爱莲说》作结,阿莲终于考上高中,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汤素兰对女性的成长有着切身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她以细腻的笔触深入到人物内心,将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的种种心灵困境,通过生活中平凡琐碎的小事真实而生动地呈现出来。如阿莲顶撞了母亲后,母亲意外病倒,这让阿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惧、担忧和自责之中。这时大家都忙着照顾母亲,没有人在意一个小女孩内心的情绪波动,甚至最疼爱她的外婆也没能真正理解她。然而这些情绪几乎使阿莲陷入崩溃,可她最终也只能学着去独自承担和消化。当小姨嫚嫚开玩笑说要阿莲做她的小孩时,阿莲生气了,而大家只当是小女孩的天真可笑,却没有人真正理解和在意。实际上这源于她对母爱的渴望和被抛弃的恐惧,由于母亲忙于生计,加之弟弟年幼,母亲把仅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给了弟弟。因此,阿莲心中一直深深根植着一个念头:母亲不喜欢自己。这些在大人们看来幼稚可笑的念头,对一个5岁的小女孩来说却可能是难以负荷的压力和不为人知的隐痛。小说通过对阿莲心理的细致描摹,让读者看到女孩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情绪背后往往都隐藏着心灵的困境:被抛弃的恐惧,被误解的委屈,冲动之后的悔恨,生理变化带来的自卑感、羞耻感……正是对这些一闪而过却又对女性的成长影响深远的心灵震颤的捕捉,对女性成长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心灵困境和细腻情感的表现,让《阿莲》这部小说能够超越时代背景和地域文化的限制,引起读者的心灵共振。
与小说中的女性角色相比,男性在话语力量和个性表现上则略显单薄。在阿莲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角色几乎是缺席的。在小说中,关心阿莲的丁老师想要成为阿莲的爸爸,但在情感上阿莲却始终无法接受,尽管她知道丁老师能为她将来的教育和发展提供优越的条件;而阿莲心目中真正能够扮演“父亲”角色的梅伯伯,却又无力担负抚养和教育这个“女儿”的责任。因此,阿莲的成长更多是以身边的女性为参照的,小说中女性角色的不同命运、不同态度和不同选择,展现了女性成长的多种姿态和可能性。这些个性鲜明的女性不仅对阿莲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更构成了一种参差的对照。阿婆代表的是以“家”为重心的传统女性,她虽没有文化,却明白知识的重要性,肯定女孩子读书的意义与价值。在阿婆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女性的包容与隐忍,也可以看到待人处世的生活智慧和豁达圆融的生命姿态。
母亲淑平和秀姨的对照指向了女性“爱”的能力。母亲淑平是一个严肃刻板、个性强烈的女性,她似乎缺乏母亲应有的温柔与慈爱。但作者始终对这一人物抱以深深的同情,将她性格中的冷硬,乃至婚姻的不幸,归结于成长过程中亲情与母爱的缺失。她想要爱她的孩子、爱她的丈夫,却不知如何去爱。生活的重担又沉沉地压在她瘦弱的肩上,她只能沉浸在怨艾和自怜之中,忽视了眼前拥有的幸福。秀姨虽然经历了家道中落和一段有缘无分的恋情,却愿意顺遂命运的安排,对人生的起伏处之泰然,豁达的人生态度让她在困境中仍然保有爱的能力。
爱桃与阿莲则在“人生选择”的意义上形成了对照。爱桃最终放弃了升学,这样的选择背后既有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压力、乡村传统观念的影响,也有她自己的主观意愿。爱桃不喜欢读书,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将就此失去光芒。相反地,她在学裁缝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能够发挥长处、创造价值。从阿莲和爱桃的不同选择中,我们看到了女性不同的成长姿态和可能。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生命体,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力,女性的成长不应该被“定义”。
《阿莲》中女性形象的参差对照与阿莲的成长一同构成了独特的女性成长景观。阿莲正是以她身边的女性为参照,不断认识自我、坚定信念,最终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而她们勤劳坚韧、正直善良的美好品质也将成为阿莲成长的养分,伴随她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