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不是老师,家长要做自己的工作,家庭教育主要在孩子的修养、品格、道德以及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等方面,而不是具体教孩子怎么做作业。”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将目光投注到了教育方面,她在《关于给小学生家长减负的提案》中呼吁学校给小学生减负,适度、合理地安排给家长的“陪作业”任务,力避看起来时髦实则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教学。
教师减负的结果是家长增负
近几年,教育减负的话题被推到风口浪尖,各种“减负令”层出不穷。社会各界也纷纷热议,减负的结果会不会是把教育的压力转嫁到家长身上?有调查显示,80.3%的受访者认为学校教育对学生家庭的依赖严重,75.6%的受访者认为“陪作业”等已经给家庭造成了较重负担,64.7%的受访者认为“全能家长”不是“全能宝宝”的必要条件。
范小青也关注到这种现象,她在生活中看到“小学生家长的‘陪作业’现象已经到了极致”。她在采访时说,“更多家长做不好老师该做的工作,结果反而坏事,家长着急,难免打骂孩子,孩子更加学不进,适得其反。有的干脆就由家长代做,学生根本没有用心学习,没有收获。如果一些本应该学校完成的工作,要由家长完成,那有可能就是设计不合理,教育大纲或者教学过程中出了问题。”这促使范小青在今年两会上提交了“给小学生家长减负”的提案。她的另一个提案则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有关。
心系底层,为基层群众发声
作为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范小青在历年两会上的提案都与民生话题相关,农民工、乡村教师、基层医生、社区工作者等群体经常出现在她的提案中。去年两会上,范小青提交了《关于失地农民的日常生活问题的提案》,指出以土地为生的“城市新市民”难以融入城市生活的困境。同时,她也关注到失能老人的生活护理问题。
谈到自己关注基层群体和民生话题的原因,范小青说,自己在生活和写作中,目光始终投注在基层。“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更多的是基层的人群感动你、打动你,并不一定是我主动将目光投向他们。”
1970年初,范小青随全家一同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很快与农村的孩子成为好朋友,自己也慢慢变成一个标准的农村孩子。十三四岁的豆蔻年华,正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杠杆形成的时期。范小青从城市封闭的石库门被一下子“抛”到广阔荒野的天地中,第一次知道了世界上原来还有这么多、这么大的土地,还有这么多与她不一样的人。这种差别启发了她的思考,让她萌生了写作的念头。
她回忆起自己有段时间创作关于农民工的小说,说那种感觉就像“生活急切而全面地扑上来了,它轰轰烈烈地扑上来了,想躲也躲不过,生活和思想的方方面面都无法跟他们分开了”。“只要不是有意闭上眼睛,你的目光就无法离开他们了。”
提议案与写作相辅相成
两会提案的关注点经常反映在范小青的写作中。2007年,范小青书写乡下人进城、展现城乡矛盾的短篇小说《城乡简史》获得了鲁迅文学奖。2008年,范小青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写入了两会提案。2016年,范小青推出以繁杂琐碎的居委会工作为主线的长篇小说《桂香街》;那年两会上,范小青还提交了《建议全社会共同重视社区区委会的工作》的提案。
对范小青来说,政协委员和作家的身份并不矛盾,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具有相同的出发点,那就是为基层群众发声。“两会提案、议案是直接表达,文学作品则是艺术地通过人物、故事来反映。”她认为,文艺界代表委员应该在两会上发挥自己的作用。“与文艺创作相关的话题,一直以来最关心的都是怎样既全面又艺术地反映生活。文艺界的代表委员应该是关注社会各界最多的,因为文艺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在两会上,文艺界的代表委员能够把社会各界的声音带来。”
今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一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今年以来,世界范围内暴发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于社会的变化,作家比普通民众有着更加敏锐的嗅觉,范小青也不例外。范小青说:“今年是一个特殊的年头,疫情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也改变了许多。”
“我们都经历并且还在继续经历挑战,谁也不能置身事外。”她谈到,“我们过去在闲聊中经常会说到人类未来的一些话题,比如机器,比如疾病,但都会觉得,即便真的成为现实,那也离我们很远。但是没有想到,它说来就来了,在我们还完全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就忽然而至。所以这几个月可以说是情况最复杂、感受最深、声音最多、心情最乱的时候。”谈到疫情对写作的影响,范小青认为,疫情“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许多东西,有助于我们成长进步,也有助于我们的写作发生新的变化。” (刘鹏波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