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暴发前夕,我读到了陈霁新书《雀儿山高度》。这是一部难得的纪实佳作。正如阿来所言,它“拥有相当高的精神品格和文学质地,和某些同类作品拉开了距离”。
《雀儿山高度》的“高度”,是指书中作为大自然的雀儿山之高之险,雪山邮路之艰难;同时,也喻指书中英雄其美多吉所达到的人格的高度;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作者陈霁的写作期许:即便是一本应邀之作,一个负责任、高水平的作家也会交出一份使命之作,达到一部文学作品应该有的高度。
那么,陈霁是如何做到的?写作的时间相当紧迫,从接到邀约到完成工作,不到半年时间,但是陈霁还是在短时间内调动起自己的所有能量,诸如他亲自开车体验邮路的艰辛,对主人公工作、生活环境及其周边人比较扎实的采访,等等。作者写这部作品时,有相对于其他作者较为宽广而独特的文化视野,即所谓“功夫在诗外”。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在短时间内做的功课远较常人复杂,甚至超过了约稿者和写作对象的预期,他们惊讶于陈霁采访点、关注点以及呈现上很多独特的、广博的视角。
陈霁的著作《白马部落》写出了白马民族的心史,他不仅曾在白马部落长期蹲点,与形形色色的白马人交朋友,做了大量田野调查,且他具有学者识力,从而历史上首次对这一颇具神秘色彩的部落做了文学乃至文化—历史—民族学的描述。在探讨白马藏族或者氐族复杂的民族关系时,陈霁对藏文化也有所涉猎。在《雀儿山高度》的写作中,陈霁很好地化用了这一切。作者将主人公其美多吉这样一个既平凡又传奇的英雄,搁置到他成长的环境背景中去,从他的自我、家庭、生长的地方、工作的环境、朋友同事以及他所处时代这样一个复杂的“场”去一点点地捏塑起英雄的立体形象。
其美多吉生长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这里既是藏族史诗英雄格萨尔的故乡,德格印经院又是藏族文化大百科全书,是紧追拉萨和日喀则的文化圣地。这看似与主人公成长经历无直接关联的背景,其实正是作者作为一个学者型作家的独特追求,那就是追溯其美多吉成长的深层文化结构。
德格产生了降央卓玛、尼玛泽仁·亚东这样享誉全国的音乐人,其中亚东还是其美多吉的儿时好友。两人长相近似,多吉本人歌喉也远超常人,但是就像歌唱是亚东的生命一样,多吉的最爱却是汽车。他在经历了一番既平凡也曲折的少年、青年成长经历后,只有当他的汽车梦让其寻找到真正的自我之后,他才从一个品性优良的普通青年成长为一个坚守高原雪线邮车的平民英雄,他身上的格萨尔基因才得以完全释放,他而今作为德格形象代言人的光芒才逐渐放射出来。也诚如陈霁所言,“其美多吉的英雄情结,他的利他主义,他的坚韧不拔,其实就来自这片土地。”
作为“川藏第一高”、“川藏第一险”的雀儿山,是甘孜—德格邮路的必经之地。它是甘孜县、甘孜州、四川省甚至全国最高最险的一段干线邮路。作者的通篇描写均极具质感,尤其在描写雀儿山时不主要采用景物描绘,而是通过邮路负责人生龙降措遇险的精彩叙述、吕幸福等人不幸遇难的事例等等,将雀儿山的雪崩、“风搅雪”等自然环境恶劣、艰难乃至凶险,袒露无遗。不光是“行路难”,且不时出没的劫匪,更是令雀儿山邮路惊心动魄,其美多吉就曾为保卫邮件遭十多个匪徒砍成重伤,靠着超强的体质和毅力,不仅从死神的手中挣脱,还用破坏性康复疗法奇迹般地恢复,并于一年多后重回邮车。前一阵从陈霁的朋友圈内看到多吉开着邮车将运往武汉的物资运抵江城的报道,感觉《雀儿山高度》有了续篇。
从其美多吉的成长轨迹看,英雄性格无疑是他的主线,他选择邮车,选择雀儿山,选择与歹徒搏斗,选择与“残疾”抗争,无不是这么一份英雄情结的闪光。陈霁也紧扣这一主调。但一来英雄不是孤立的,陈霁从成长环境、家庭、邮车群体、五道班群体等,多点着墨,不仅令多吉的英雄形象格外突出,同时也描绘出英雄的群像。爱情、亲情、兄弟情、民族团结情、家国情等,又让整部书既回荡着英雄交响曲的高亢豪迈,还有着凡人叙事诗的细腻委婉,还原了一个可敬也可亲的 “时代楷模”、“感动中国”人物和“全国道德模范”。
陈霁曾有感,“其美多吉故事本身的质朴真实,不同凡响,在于他对理想30年如一日的坚持,让他的讲述自然地具有了令人感动的强大力量。”一方面,几十年与车相伴,“邮车是多吉骨子里、灵魂里、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东西,没有邮车,等于要了他的命”。另一方面,长子的突然离世、匪徒的刀棍交加都曾令多吉的血肉之躯濒于危难……多吉的英雄事迹,发掘得比较晚,我们甚至看到他见义勇为负重伤后的救治,还是自己家人卖了一套房付了高额医疗费,而他还在法庭上放弃了经济赔偿,且要求法庭轻判那些因贫困而犯罪的年轻人,这更让人看到了多吉身上的宽厚悲悯的大情怀,正是由这几十年的坚守、这上百万公里的艰难车程的累积,才让人倍感多吉的不易与伟大!
几天前与友人谈文论艺时常有感而发:文学艺术家,其基点,绝不仅仅是手头上、口头上、笔头上的那点技艺功夫,他首先应该是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思考复杂一些、深刻一些的问题,或者说应该复杂、深刻地去思考一些问题,而不是同质化的、低思想含量的表达。
我是从陈霁此书以及其人有感而发的。也非常有幸,有像陈霁这样的文学艺术家始终保持着对高度的坚守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