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历史往往可以帮助人们更清楚地认清现实。《尼克尔少年》(The Nickel Boys,2019)在美国上下掀起黑人示威运动前两个月获奖,这部由美国著名非裔作家科尔森·怀特海德(Colson Whitehead)撰写的关于美国白人狱警与黑人少年之间的故事无疑激起人们对作品内容更多的兴趣,同时也对小说揭露的曾经的美国历史和当今的美国现实产生更加深刻的思考。正如小说开篇第一句话所指出,这些美国黑人“孩子即使死了也在制造着麻烦”。
小说的名字《尼克尔少年》瞬间将读者带入无限的隐喻空间。nickel本身的意思是指美国的五分镍币,即美国货币中价值最低、最不值钱的一个货币值。怀特海德用The nickel boys 作为书名,明显是在控诉美国黑人在没有任何社会地位,总是被人像对待五分硬币一样轻视。“尼克尔少年比‘十美分跳支舞’还廉价,你的十美分在他们身上会得到更多,正如少年们经常说的一样。”然而,笔者将这部小说翻译成《尼克尔少年》是因为小说的发生地的名字是“Nickel School”,是美国南部一所劳教学校的名字,主人公及里面的学生也基本是即将年满18岁的少年。
作者科尔森·怀特海德在致谢信中解释,尽管这部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均属虚构,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2014年作者在《坦帕湾时报》中读到的一篇报道说,南佛罗里达大学的考古系学生正在挖掘并辨认佛罗里达州玛丽安娜市州立亚瑟·多齐尔男子学校那些被折磨、强奸和肢解,然后被埋葬在一个秘密墓地的该校学生的遗骸(Whitehead 211)。亚瑟·多齐尔学校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个真实学校,其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恐怖存在直到2011年才结束,甚至在怀特海德的小说付印后,仍有学生的坟墓在被不断发掘和发现。2019年3月份最新证据认为,该校学生的死亡人数已经增加到80人以上。
作家怀特海德十分擅长讲述故事,他不仅试图挖掘悲伤的过去,同时也是在审视美国人如何破坏、歪曲、隐藏或“巧妙地抹去”曾经的美国有关黑人历史。在这部看似情节简单的小说中,作者却融合了多部美国黑人小说或有关黑人小说中的黑人形象。《尼克尔少年》和《哈克贝恩历险记》一样,主人公是两位无父母照看的少年。其中一位是马上18岁的埃尔伍德·柯蒂斯,童年即被父母遗弃给祖母照顾,祖母哈丽特是一家白人经营的高级酒店塔拉哈西酒店的清洁女工,她性格坚强,勤劳肯干,为人正直守信。这位坚强的祖母总是让人想起托尼·莫里森小说《宠儿》中的祖母贝比·萨格斯,义无反顾、任劳任怨地承担起照顾全家的重任。祖母工作时会让外孙子在酒店的后厨玩耍。祖母对埃尔伍德管教十分严格,从小教他做一个勤劳的好人。外孙子也是这样做的,学习优秀,并准备进入大学学习。但是仅仅由于假期去课外班时错搭了一辆别人偷的车,就被指控为窃车贼,并被送进尼克尔劳教学校。
其实,哈丽特和埃尔伍德的家族史包含更多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经历。小说的历史背景中展开是美国隔离法律吉姆·克劳法案在南方盛行的时候。吉姆·克劳法 (Jim Crow Laws)泛指1876年至1965年间美国南部各州以及边境各州对有色人种(主要针对非洲裔美国人,但同时也包含其他族群)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的法律。这些法律上的种族隔离强制公共设施必须依照种族的不同而隔离使用,且在隔离但平等的原则下,种族隔离被解释为不违反宪法保障的同等保护权,因此得以持续存在。但事实上黑人所能享有的部分与白人相较往往是较差的,而这样的差别待遇也造成了黑人长久以来处于经济、教育及社会上较为弱势的地位。哈丽特的父亲“在市中心因为一位白人女士指责他在人行道上不让路后,死在监狱里”。她的丈夫,埃尔伍德的外祖父,在一场轰隆声中被杀,旁边的桌子上放着一堆塔拉哈西饼干。“她的女婿,埃尔伍德的父亲,二战期间在太平洋战区服役。他热爱军队,甚至给上尉写了一封关于对有色焊料处理不公平的信。”怀特海德写道。但后来他回家发现,即使是国税法案也无法推翻一个棘手的现实:“当一家白人银行不让你介入时,最不感兴趣的贷款又有什么意义呢?”他和埃尔伍德的母亲生活在一个“白人男孩”容易“私刑化穿制服的黑人男子”的小镇上,在儿子6岁时,他和埃尔伍德的母亲半夜去加利福尼亚,从此甚至没给留下来的年幼的儿子寄过一张明信片。
除了人物刻画的独树一帜,在小说的情节和叙事上,作家怀特海德从不让读者对他即将出版的小说的文本类型有任何预期的满足感。他一直在不断地创新自己的小说叙述模式。“我想我只是不想一次又一次地做同样的事情,所以在一个层面上,每本书都成为一种解药,来解药之前的一本。这让我可以挑战自己:我能写一本情节较少的书吗?我能学习恐怖小说的规则,并使之适应我自己对世界的关注吗?我能写一本不会让我想起我讨厌的成人小说吗?所以我尽量保持新鲜。我只是想不让自己觉得无聊。如果我能写侦探小说,如果我能写恐怖小说,那为什么还要写呢?为了使工作富有挑战性,我必须继续前进。”
可以说,小说《尼克尔少年》的情节让读者意识到已经屡获美国文学大奖的怀特海德开始向美国文学经典致敬。小说的结构分成序言、正文、后记和致谢四个部分。和《红字》及《白鲸》一样,小说的序言将读者带到一种真实的历史氛围中,后记更是让原本虚构的文本情节显得更加真实。最后一部分的致谢,作者直接指出小说内容的创作来源,进一步说明小说虚构内容的历史真实性。这种颇具历史原小说特性的叙述结构全方位地验证了经过8部小说的创作,49岁的怀特海德在文学创作形式上的控制开始游刃有余。“在纽约居住着一位叫做埃尔伍德·柯蒂斯的曾经的尼克尔学校学员。他会偶尔地在网上搜寻一下关于那座曾经的劳教学校的消息,查看一下是否有最新进展,但是,出于很多原因,他从不去参加这所学校的校友会,也不把自己的名字加到校友名单当中。有什么意义呢?大家都是成人了。”这是小说的序言中的表述,直接将读者带入到小说的情节之中。
除了对美国白人主流文学叙事手法的继承之外,怀特海德更多地借鉴了美国黑人文学的重要作品。例如,小说的主题不难看出《土生子》和《看不见的人》的影子。小说的第一章,作者是这样介绍他的主人出场的:“1962年的圣诞节,埃尔伍德收到了他此生最好的礼物,尽管这个礼物放置到他头脑中的思想正是他悲惨命运的来源。《马丁·路德·金在锡安山》是他拥有的惟一的唱片,自此他从未离开过唱机……金博士的演讲是如此生动的编年史——里面包括了所有黑人曾经的历史和未来的状态——这个唱片几乎和电视一样美好了。”埃尔伍德从小就十分善良、听话,他为人诚实本分,从不与淘气捣蛋的小子们玩耍。他最大的梦想是有一天,他也可以像其他的白人孩子一样,去美国的游乐园玩玩。因为在种族隔离制度下,黑人是不可以进入游乐园的。他热爱读书,梦想着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学习。他甚至利用自己的假期在杂货店里打工赚到了一些自己上学的学费。 小说的第一部分(第1-3章)就是这样有条不紊地叙述了一个在正常的环境下长大的黑人好孩子埃尔伍德,几乎就是黑人小说《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我”的翻版。然而,小说的第二部分(第4-10章),由于在试图去暑期学校学习的路上搭错汽车,从而被误判为偷车窃贼,他不得不进入尼克尔劳教学校学习。在那里,一心想做好人的埃尔伍德亲眼看到了这种劳教学校的种种黑暗。例如,学校里的老师克扣学生的饭菜、零食甚至是冰淇淋,将它们卖给周围的饭店、杂货店等。他们利用劳教学校里的学生让他们做免费的劳工,给学校赚取外快。不仅如此,学生们稍不留神,可能就会招来狱警老师们的鞭刑甚至性侵犯。即使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埃尔伍德依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早日得到释放返回家乡,重新上大学。因为他牢牢地记住了马丁·路德·金博士告诉黑人在美国社会的非暴力不抵抗原则。然而等待他的终于还是被狱警老师鞭打后试图逃跑过程中中枪而死。埃尔伍德不幸的命运和另外一部美国著名黑人小说《土生子》的内容有十分近似的地方。小说的第三部分(第11-14章及后序和致谢),叙述另一名黑人男孩特纳以埃尔伍德的名义在纽约生存的后尼克尔学校生活。 这时候这个隐姓埋名实为特纳的埃尔伍德对待生活的态度已经与《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老实黑人汤姆无异,或者作者就是在告诉世人,和近150年前一样,黑人想要在美国社会生存下去的惟一途径就是像曾经的汤姆叔叔一样逆来顺受。
从小说内容的细节上看,埃尔伍德出生于一个南方小镇,从小就按照白人的价值观来塑造自己,希望能从这个充满敌意的社会找到自己人生的位置。埃尔伍德从小勤奋,热爱读书,是班里每年成绩最好的好学生;他从不与街头闲逛的黑人小孩一起玩,课余时间在一家小杂货店打工,挣的工资全部交给奶奶,一半补充家用,一半用来攒学费。他尤其喜欢马丁·路德·金寻求黑人政治独立的演讲,心中支撑他的精神理念一直是其中的一句:“我们必须发自内心地相信:我们也是人物,我们重要、有价值,我们必须每天从街上走过,带着一种尊严感,认为我们自己也是一个人物。”埃尔伍德反复听这段录音,认为金博士给予自己认定的行为准则以形式和意义。“社会上有很强大的力量想要压制黑人,如吉姆·克劳法。也有一些小势力想要压制你,如其他人。在面对所有这一切时,你必须站直,认清自己是谁。百科全书(黑人历史)是空白的。 有人陷害你,微笑着想把空白扔给你,其他人则会剥夺你的自我尊重。你自己需要记得你是谁。”这个少年的行为准则一直就是做个好人。
小说的第三部分(第11-14章及后序和致谢)的时间跨越了几十年,地点也不再是尼克尔学校,而是在纽约的哈莱姆区开了一家搬家公司的黑人老板埃尔伍德·柯蒂斯。而其实这个埃尔伍德只是化名的特纳。特纳和埃尔伍德是尼克尔学校的同学。但是与埃尔伍德的锋芒毕露不同,特纳沉稳、内敛,却拥有自己条理清晰的所有计划。“就像一棵倾倒在溪流上的树干——它不属于也不远离。在大的洪流中形成自己的小波浪。”他非常了解这所学校的所有运行机制和黑暗面,却从不加以评论,只是处处保护帮助新生埃尔伍德免受惩罚,并利用这所学校的规则做一点有益于自己的事。“尼克尔学校里面的运行和外面的运行机制一样。你需要观察人们如何行为,然后你思考出如何和他们打交道,就像你知道如何处理机器故障。”特纳和埃尔伍德一样,也都是从小失去父母,少年时由于在球场给白人跪着擦鞋捡球受到嘲笑,他将人打伤被送到尼克尔劳教学校;逃出后他隐姓埋名,再次用他的隐忍在纽约辛苦工作,直到几十年之后他已经拥有自己的10辆运输车、付了10年租金的房子、自己的公司和女朋友。他认为自己已经可以和白人一起在星级宾馆吃饭了,他认为已经足够了。 “他饿了时,宾馆服务人员24小时服务,这就足够了。”
《尼克尔少年》表面上是描写美国一所劳教学校的悲剧故事,但实际上,作者真实地描述了大量美国的社会景象及其特征,尤其是非裔美国人在社会上所经历的种种不公平待遇。这部小说充满了对美国黑人生活多方面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使人们了解难以在其他著作中了解的社会事实。小说同时为读者塑造了一个不同于之前黑人文学中所有人物的新的黑人艺术形象,从而在美国黑人文学史上树立了一个新的现实主义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