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鉴赏》,〔美〕克林斯·布鲁克斯、罗伯特·潘·沃伦编著,主万、冯亦代、草婴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
由美国新批评文论的代表人物布鲁克斯(1906-1994)和诗人兼批评家沃伦(1905-1989)主编的《小说鉴赏》(Understanding Fiction),在中国已经流行甚广。1943年,它的英文原版在美国问世。1979年推出第三次修订版。以此为底本的第一个中译本,于1986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第一个英文引进版(封面中文书名标为《理解小说》)于2004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2006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又推出了第一个中英双语对照版。2019年12月新出这一版,应该算是它的第二个双语对照版。就文本内容和译者队伍而言,后面这几版都同样依托着1979年的第三次英文修订版和1986年的第一个中译本。
书前两位编者合写的短序说得明白,这原是一部供教学用的小说作品选。像其他教科书一样,它的宗旨是为了帮助读者形成有关小说的一些原则性认识。两位编者本身都不是纯粹空对空地摆弄概念游戏的理论家,尤其沃伦,在以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教学及研究驰名的同时,更是诗歌创作领域的一流名家。因而他们深谙创作实践中并无一定之规或刻板章法的道理。对于这部用做教材的小说选,他们共同寄予的教学目的,只是使它多少能够显露出历史上写得成功的那些小说的一点真谛。他们把这一点,概括为“小说与过得富有意义的生活的关系”。如同新批评的理论方法和代表人物常被我们所误解的那样,文本的形式及其修辞技术才应该是其兴趣所在,至于创作和生活的关系,那应该是深浸在文学、社会学的思维和认识传统中的我们,才会特别关心、特别重视的。
事实并非如此,甚至恰好相反。《小说鉴赏》就是一个确凿的实证。它的51篇出自美、英、爱、俄、法、意各国19世纪以来文学名家之手的选文,和前33篇文后所附的讨论和思考题,还有覆盖在这些讨论和思考题之上的“小说的意图与要素”“情节”“人物性格”“主题”“小说与人生经验”等各章标题,以及每章开端的题解,都可以充分表明:小说艺术的技巧生成和表现效果,都有深刻复杂的心理根据和生活经验来源可寻。这种几乎在肯定“意图谬误”和谅解“释义歧见”的观点,仿佛是1970年代末新批评在式微中趋向转型和融合之际的一个现场信号。而映衬其后的,是一种在与时俱进中变得极具弹性和包容性的小说文体观。正像编者在书中第一章的题解中所说:“小说追溯到史前史,它体现了我们的某些最为深切的需要与利益,这是很恰当的。不过还要提醒自己,小说经过多少年代,已经成为一种综合的艺术,正如西斯廷教堂中米开朗琪罗的壁画不同于史前洞穴中的动物绘画那样,它已不同于炉边故事,这也是很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