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路新作《吉祥的天空》是把历史“红线”中的“浪花”汇集成一股名叫“吉祥”的涓涓细流,用文学的语言缓缓流出。这部小说是《吉祥时光》的延续,不仅是人物故事的延续,也是创作风格的沿续,特别是其中密集而真实的细节,为小说带来了独特的感染力。吉祥的初中和高中正值1957年到196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复杂且影响深远的一段岁月。作为中学生的吉祥,参与了那段历史,但更多的应该是见证。关于那段历史的文学作品很多,以中学生的视角去讲述,应该还很少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轻浅”被奉为儿童文学的“特性”,也因此受到了诸多质疑。这一状况近年来有所改变。儿童文学作家们经过多年沉淀和积累,不断突破题材的限制,寻找更加广阔、更具深远意义的创作领域,开始尝试书写一些复杂的历史,为少年儿童创作贴近他们的心灵、符合他们的理解力和思维方式的文学作品。这样的创作实践为儿童文学增加了一层“厚重”之义,《吉祥的天空》就是这样的一种实践。
这样的创作,难度是极大的:既考验作家对历史的认知是否准确、全面,思考是否深入,又考验作家是否能够克服成人心态,实于儿童视角,还考验作家对当下儿童心理的把握,是否能够吸引当下的读者跟随小说的节奏,感受人物的情感与感悟。应该说,《吉祥的天空》在这三方面都比较成功。
小说以时间为轴,讲述吉祥从初一到高三这6年中的生活点滴,但绝不是平铺直叙,而是以吉祥的心理感受为准绳,记录下那些让他记忆深刻的事。而这些事很多都是与当时社会的重大事件相关联的。比如:朝鲜战场上归来的英雄表哥送给吉祥的哨子;全民总动员的消灭“四害”行动;到乡下帮助人民公社收玉米、摘棉花等“学农”活动;参加庆祝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10周年纪念大会;国庆典礼上承担放飞和平鸽的任务;三年困难时期和哥哥一起到田里捡剩下的白薯等等。初中生的生活还是以学为主,但出了校门便进入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会随着学生的家庭生活渗透到学生的内心。小说中对于当时一些特殊的历史事件,比如大字报、右派、读书、档案、介绍信、入团等,以极简的方式处理,既不进行普及式介绍,也不深入描写,仍以吉祥的感受为准绳,以一个中学生的理解方式去写。吉祥就是在与家人、亲戚、朋友、邻居的相处中感受着社会的气息,同时,正在成长的吉祥也从这些点滴小事中不断吸收着精神养分,强壮着男孩子的内心,形成自己的“三观”。
作为初中生的吉祥,也有着男孩子的普遍性格特征。比如好面子,有时也会有小小的恶作剧的念头,喜欢冒险、主持正义等。他的同学们也都个性突出,比如好朋友宋国钧,爱读书爱学习的刘春来,为科学痴狂的田汉树,讲义气又爱捉弄人的钟亚曾、王夏,天文爱好者赵中华,因为家庭困难而放弃上大学的杨胜利,以及为朋友杨胜利能上大学而鼎力相助的岳兴华,当然也有不那么正直的郭万成。还有邻居于秀敏和她的同学宋佳圆等几个女生,虽然出场不多,但让人印象深刻。这些孩子们身上都有那个时期的社会气息,生活的艰难或多或少地压在了他们肩上,但他们都是积极向上的追梦者,为了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热爱读书,崇尚知识和文化。他们也敏感地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风气,听到大人们谈论一些事情,对于大人们讳莫如深的事情,也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这些事情在他们的人生历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一部讲述往事的小说是否能够引起当下小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吉祥的天空》里,处处都能引发当下小读者的关联与共鸣,小说的重点是中学男生吉祥的成长,每个人成长的经历可能不尽相同,但那些人生道理、处世哲理、性格养成等则是相通的。比如吉祥和好朋友刘春来、邻居于秀敏之间爆发的关于谁的学校更好的争执,就很有代表性。女生于秀敏一时兴起,问吉祥和刘春来谁就读的学校更好。刘春来的学校是当时社会上公认的好学校,吉祥的学校则不那么有名。女生本是觉得好玩儿,但真正“杠”上后,吉祥也不愿示弱,与刘春来你一条我一条地数出自己学校的优长,可惜最后还是败在升学率上。气极败坏的吉祥为挽回面子,搬出了刘春来是借读生的弱点,让刘春来无言以对。但是表面上赢了的吉祥,却立刻承认自己输了。这场争论让吉祥明白了很多道理,相信也会让小读者们心有所动。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小故事是吉祥和好朋友宋国钧原本被选中参加大会,且宋国钧在学校是中队长,在别人看来比吉祥更有理由被选中,他本人也和吉祥一样觉得光荣,积极准备,可是最后宋国钧却因家庭问题不能参加。吉祥替朋友难过,想把在大会上得的一个苹果送给好朋友。但妈妈建议他不要送,因为这会让朋友更加难过。通过这件事,吉祥记住了妈妈的话:“一个男人不光要勇敢,还要有韧性”,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说,这部小说就是以这样的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起来的,读起来没有难度,但要深究就会发现很多东西埋藏在字里行间。
吉祥和他的同学们是伴随着新中国的建设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成长历程,与今天的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或许就是《吉祥的天空》里那根隐形的“红线”。小说通过吉祥和他的同学、朋友的生活经历,为今天的少年儿童提供了一个易于亲近、理解和认知新中国建立初期那段历史的文学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