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新力量

更多时候是自我批评

■唐诗人

唐诗人,1989年生,文学博士,现任职于暨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教研室,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研究。

每次被冠以“文学批评家”头衔,我都会有一种恍惚感:我怎么就成了专门批评别人的“家”了?我从小就不太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总想驳倒对方。小时候的“驳倒”也只是在内心世界完成,后来我步入了文学批评领域,或许是这种心理逻辑作祟的结果。

所谓驳倒那些自己不认同的批评意见,其实就是为自己的审美见解和趣味选择寻找合理性解释和合法性依据,这正是文学批评创作所需要的思维逻辑。文学批评的精神起点是我们最纯真的阅读感觉,如何对待这种感觉?有些人阅读感受与其他人并不相同,甚至会完全相悖。对这种差异,大多数人是习以为常、不了了之,因为这太普遍了。但如果有人带有一点偏执,或许就会不断去挖掘这些差异意味着什么。偏执的我,自然就陷入到了这团迷雾当中,耗费多年为那种自我感觉极好的阅读感受寻找理论依据和知识支撑。

很早的时候,我总想着要完成一部大著,以向那些否定我的文学趣味的人宣告:我的理解是成立的,我所欣赏的作品有它难得的价值。如今再看这一“理想”,很是天真。但我至今始终认为,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阅读感觉的理性化表达,它的“理性化”并不是要压抑或摒除我们作为个体的独特感受。相反,用知识、理论和逻辑去维护和声张一种最纯真的审美感受,恰恰是我们从事文学批评创作的一个重要意义。尊重个体的生命感觉,激发每一个不同的读者去言说和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文学阅读感想,这是对人的内心生活的体认,是对实实在在的个体灵魂的关慰。唤醒人心,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这是文学最诱人的魅力表现,自然也是文学批评要去呵护的价值品质。

当然,真正进入到专业的文学知识学习和研究后,很快会发现,所谓文学阅读的个人独特感受往往并不独特新鲜,大概率只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领域的常见问题。但这种为个体感觉寻绎知识根据的情绪,确实也是激起我们从事文学批评创作、引导我们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重要缘由。“审美偏执”可以指引我们投入到专业的文学知识内部,经过理论知识的熏陶之后,我们写文章可以摆脱直白的感受表达,可以引经据典、使用很多专业概念,甚至把问题理论化、知识化。但很快也会意识到,追求理论化的同时,曾经以为那个独特的“我”好像被知识所淹没了。把文学感受化作理论和知识,把文学阅读中有情绪、有偏好的“我”变成了一个隐匿在理论话语和知识概念背后的、看起来无比客观的“技术专家”,这其实也是一种遗憾。

文学批评要“有我”,评论家要有自己的个性化表达方式以及独特的文学见解。如此,问题似乎又回到了“独特性”——经历了专业训练和有相应知识修养之后的审美独特性与最初阅读时所感知到的独特性有怎样的差别?可以肯定,前者才是文学批评家所要寻找和追求的东西,这既区别于多数人的习惯性解读,也是批评家综合比较历史以及同时代其他作品之后的“独特性”判断。所以,批评家的“我”不是一个只会发泄情绪、表达感慨的“我”,这个“我”必须足够独立、足够理性和足够专业。

从接触文学之初的感性,到专业化之后的理性,这或许是一个普通读者成为一个文学批评家的过程。普通读者完全可以由着自己的兴趣展开阅读,对作品的解读也可以是自由随性的。而转型为从事专业的文学批评创作时,我们不得不去阅读很多以往并不喜欢或者尚未了解到的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阅读面的拓展,无时无刻不在修改着我们关于文学的理解。最初时候那些自我感觉极好的阅读感触,很可能就在知识增长过程中自我消解了。即便不会完全消解,我们对相关问题的解答也会因为视野的扩大而变得更为开阔、包容。

从事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创作时,当源源不断的新作品、新现象、新问题涌现时,我们该坚持什么、调整什么?最初的文学感觉,自然需要去呵护,因为它们朴质真诚,但批评家也要把它提升为专业层面的独特性判断,把握文学内部的差异,并理解这些差异。在差异中寻找共通性,相互调整,以完成更广大的精神互动和文化建构。

我所看重的文学批评创作不是一味地针对他人作品进行评点批判,更多时候反而是针对自我的反思性批评。评论他人的作品,是力求在阅读中实现一种内在的理解,是把“我”放进文学作品中,与作家对话,与作品对话,感知差异,辨认价值。有真正的差异,才可能有创造性价值,才是突破性的文学创作。因为差异,作家能够获得自己的独特性,批评家也能获得新的思想启示,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最近读卡内蒂《人的疆域》,看到一句话:“一个灵魂越确定,它就越需要新东西。”文学批评家可把这话视作职业忠告:当我们对文学是什么、好的文学创作应该如何等一类问题越来越明确的时候,我们肯定是朽化了,需要新东西来滋养了。世界在变,人在变,作品在变,文学批评又如何能自足于某些确定性的文学理念?我之所以对文学批评保持着持续的热情,不是喜欢批评他人,而是可以通过他人的作品感知一些全新的生命经验,可以在辨认差异中不断地自我批评、自我完善。批评家不是骂人的专家,而是可以借着作品与世界与作家与自我真诚对话的人,这种内在的对话既补益于批评家的自我建构,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家去完成新的调整。

2020-07-24 ■唐诗人 1 1 文艺报 content55794.html 1 更多时候是自我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