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少儿文艺

“爱花牛”的自我救赎

——动画电影《公牛历险记》 □李 萌

《公牛历险记》电影海报

迪士尼版的《公牛费迪南》

《爱花的牛》绘本内页

《公牛历险记》中的费迪南和尼娜

从前,在西班牙有一头名叫费迪南的小公牛。别的小牛喜欢奔跑跳跃,用角撞向对方,而费迪南只醉心于欣赏美丽的小花。对成为斗牛毫无兴趣的费迪南时常遭到嘲笑,还被戏称为“爱花牛”。

《公牛历险记》是蓝天工作室于2018年推出的动画电影,并于当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提名。影片讲述了爱花的费迪南救出了被困的公牛朋友们,之后带领大家一起离开“公牛家园”的故事。故事改编自美国作家曼罗·里夫1936年出版的儿童绘本《爱花的牛》。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年这本薄薄的儿童读物居然打败了《乱世佳人》,荣登全美畅销书榜首。《爱花的牛》推出之时,正值西班牙内战爆发,因此这头小牛的故事也被做出了多重阐释。有人认为,费迪南是典型的和平主义象征,也有人认为这头小牛是不折不扣的个人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他坐在栎树下闻着花香的场景,更被人解读为静坐罢工。尽管曼罗·里夫屡次重申,《爱花的牛》只是一个写给孩子看的单纯故事,然而希特勒和佛朗哥还是将其列入了禁书名单。

1938年,迪士尼动画公司将《爱花的牛》改编为动画短片《公牛费迪南》。费迪南对成为斗牛毫无兴趣,却意外地被蜜蜂刺中,结果惊恐万分的他被误认为是最凶猛的斗牛。在看到斗牛士的手捧花后,激动万分的费迪南又朝着斗牛士狂奔过去。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愤怒的费迪南准备发起进攻时,他却面对斗牛士坐下,安静地闻了闻花香。有趣的是,这部动画短片中的斗牛士形象,是基于迪士尼本人进行的设计。

在动画电影《公牛历险记》中,更长的篇幅赋予了故事更合理的因果关系和转折。例如,费迪南的父亲曾是一头勇猛的斗牛,可是他被选为斗牛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费迪南对成为斗牛的排斥和恐惧,也因此更具合理性。逃离“公牛家园”的费迪南被女孩尼娜一家收留,在开满鲜花的农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长大之后,费迪南在小镇的鲜花节上被一只蜜蜂刺中,惊慌失措的他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也因此被重新送回了“公牛家园”。儿时的朋友们已经长大,大家都在为成为斗牛做着准备。可是,费迪南还是不肯相信“不成斗牛,就成肉牛”的铁律,他决定说服伙伴们,决斗不是解决问题的惟一方法。费迪南带领伙伴们再次逃离,目的地是开满鲜花的家园。

动画电影中的费迪南和绘本中一样,在面对人类的训诫和伙伴的质疑时永远都不会丧失信心,他一如既往地幻想着坐在树下闻花的美好生活。不过,这种过于理想化的性格特征也遭到了部分评论者的质疑。

1936年的《爱花的牛》被层层剖析,许多人认为其中蕴藏着某种隐喻,但在当代,动画电影《公牛历险记》的改编却似乎很难被人过度解读,人们普遍认为这部作品是在给孩子们传递一种坚持自我、做自己想做的事的积极信念。或许有人在动画电影《公牛历险记》中看到了个人的坚持和成长,也有人看到了如何破除偏见和刻板印象。同样的故事,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却收获了完全不同的解读,《爱花的牛》不失为跨时代改编作品内涵迭代的一个经典案例。

2020-08-14 ——动画电影《公牛历险记》 □李 萌 1 1 文艺报 content55939.html 1 “爱花牛”的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