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科幻

蹄兔非兔

■张劲硕

张劲硕,博士、研究馆员。现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总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动物来啦”节目常驻嘉宾。

我们的“陆地巡洋舰”在东非高原上飞驰,忽高忽低,一会儿爬上一个高坡,一会儿又一头扎到坡下。黑人司机小哥轻车熟路地在高地上沿着山腰转来转去,对于小脑特别发达的人来说,一定感觉有些头晕,甚至有呕吐感。我时不时地嘱咐小哥稍微慢点儿,满眼的绿色和花朵的彩色,我们想慢慢欣赏。

虽然这里是东非国家肯尼亚,路边却满是美洲植物。剑麻以及一些其他龙舌兰科植物,从它们身体的中央矗立起一束高高的花序,很多人误以为这是一棵棵挺拔而纤细的小树。三角梅绽放在世界各地的行道两边,这里亦比比皆是,它那姹紫嫣红的叶子欺骗了无数人的眼睛,更有利地欺骗了昆虫们的复眼。而豆科决明属的植物们,在这一带大约有几种,也是路边的常驻居民,它们原本来自中国,但或许也是绕道美洲而来的。

就在我们感慨于这个地球村的生活,以及外来物种“入侵”各地的局面时,“陆巡”戛然而止,停靠在了一处观景平台处。黑人小哥叫我们在此休息。当我们晃晃悠悠地下了车,站稳脚跟,并把眼睛全部打开的时候,眼前的汪洋绿色倏地飞到了天际。一马平川的稀树草原就在前方,当地人更习惯将这种景观或生态系统叫做“萨瓦纳”(Savannah);而视野的两边可能就是我们刚刚开过的高地。

这是哪里?两边高地的顶部舒缓平坦,中间则是宽阔的谷地。哇!这不就是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嘛!此时此刻,大家都急忙举起相机拍照。我则不忘在近处找寻小动物,这是难得的机会!因为我们所在的位置也是高地的顶端或中上部,观景台下仍然是山坡,还有岩石和植被。在远处的树上,我注意到有几只动物在跳动,我举起望远镜辨别它们,原来它们是一群斯氏长尾猴。近处的灌丛则有很多鸟儿在鸣唱,它们的羽色橙红,白色的眉毛非常醒目,它们就是白眉歌 。而小巧的花蜜鸟,不止二三种,则在灌木中快速地窜来窜去,搜索着花朵,吮吸着花蜜。

就在这时,我无意中低了一下头。在我们的脚下,居然有几个棕褐色的、略显肥硕的小动物在岩石以及土堆处跑来跑去。我定神一看,立马喊出声来:“蹄兔!快看蹄兔啊!”我实在没有想到,我会如此没有思想准备地与一群蹄兔邂逅。我们的团友们看到这些小动物,已然听不到我在说什么了,大家都惊讶地叫着:“大老鼠!大老鼠!”

蹄兔,不知道您听说过这类动物吗?岩蹄兔、树蹄兔,它们的名字叫人感到有些陌生。顾名思义,它们会不会是一类兔子?抑或是状如兔,且脚上有蹄子?在没有见过它们之前,它们的名字给了人们遐想的空间。

从我遇到蹄兔的那一刻开始,我就在想,我们赋予它的中文名为什么是“蹄兔”而不是其他?我们的祖先创立了几千乃至上万个汉字,这些汉字不乏古人对他们见到过的万事万物的命名和分类。譬如古人创造的部首偏旁,那些 “虫”“鸟”“隹”“鱼”“鼠”“鹿”“马”……不恰恰是祖先们对它们见到的动物的一种命名和分类吗?!

长得似狗者,将它们归入“犭”或“犬”,因此有了汉字——狼、狗、狐、獒……对应着今天说的“犬科动物”;长得似猫者,将它们归入“豸”,因此有了汉字——貓、豹、貔、貅……有些可以对应着今天说的“猫科动物”。但是上世纪50年代,我国大陆地区开始简化汉字,把“貓”变成了“猫”,由猫科动物变成了犬科动物。同样的情况,还有鹿科动物中著名的狍子,过去则写作“麅”,著名的獐子,以前写为“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至少从这些汉字的变迁,我们不难考察我国古人对动物或者其他生物的原始而朴素的分类学思想。

今天,我们对科学有了更多的了解。就拿生物的分类学来说,我们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瑞典科学家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 1707~1778),他于1753年正式创立了“双命制命名法”,即使用两个拉丁文词语,构成生物的学名,第一个为属名,第二个为种加词或称为种本名,例如我们都是智人,智人的学名是Homo sapiens,Homo是属名,sapiens是种本名,前者为名词,后者为形容词。这一方法被博物学家、分类学家沿用至今。

但是,对于蹄兔而言,它们生活在遥远的非洲,古人都没有见过,自然无法给它们起名字。之后的名字则一般来源于清代,特别是晚清至民国早期的“西学东渐”过程中,由东洋,即日本传过来的名称。而在民国十一年,即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动物学大辞典》,是我国第一次全面归纳、总结了世界上丰富多样的动物,给出了这些动物的中文名,以及生物学特征的介绍,收入的词条约有1.1万条。牵头做这个事情的人,便是著名出版家、翻译家杜亚泉(1873~1933),此外作者还有杜就田、吴德亮、凌昌焕、许家庆等翻译领域的前辈。

即使100年过去了,我们对很多动物仍然十分陌生,包括我们眼前的这些蹄兔们。

它们没有奢华艳丽的外表,也没有珍稀濒危的级别或保护地位,然而却是在物种演化过程中极为特殊的一类哺乳动物。它们看似一只大老鼠,又有点儿像兔子,但它和啮齿目、兔形目并无亲缘关系;相反,它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大象最近的近亲!

蹄兔,在现代分类学中,隶属于哺乳纲蹄兔目(Hyracoidea)。其英文名Hyrax,来自于希腊语,是鼩鼱和老鼠的复合词。有人会问,鼩鼱又是什么?它们也是一个庞杂的类群,很多人误认为是老鼠,其实它们是一类古老的食虫动物,和刺猬的亲缘关系很近。这里恰恰说明,欧洲的古人没有见过非洲的这类动物,也是后人借用其他相似动物来构成一个新词,去描述祖先们没有见过的物种。

蹄兔的体长30~70厘米,通常只有40厘米左右,体重2~5千克,体形显得圆滚,外形轮廓酷似野兔或鼠兔,易被混淆。近十几年来,分子或基因的研究把哺乳动物的演化史搞得越来越清晰:蹄兔科(Procaviidae)与象科(Elephantidae)、儒艮科(Dugongidae)、海牛科(Trichechidae)形成一个进化枝——近蹄类(Paenungulata),与另一枝——非洲食虫类(Afroinsectiphilia,包括土豚科、象鼩科、金鼹科和马岛猬科)组成非洲兽总目(Afrotheria)。

蹄兔目的现生种曾被认为多达11种,但后来通过形态解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确定为3属4种,即南树蹄兔(Dendrohyrax arboreus)、西树蹄兔(Dendrohyrax dorsalis)、黄斑岩蹄兔(Heterohyrax brucei)和岩蹄兔(Procavia capensis)。科学家承认的亚种甚至多达50个,有的亚种则濒临灭绝。

我们在瞭望台见到的是岩蹄兔,后来我们在肯尼亚的旅行中还见到了另外一种,南树蹄兔。它们喜欢爬树,特别喜爱在金合欢树上取食嫩叶。树蹄兔善于白天攀援树木取食,与主要在地面活动、偏于夜晚或晨昏活动的岩蹄兔形成了生态位的分化——以此避免激烈的种间竞争。它们一般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可见到成小群活动。南树蹄兔为植食性,以植物的嫩叶、叶柄、嫩枝、嫩芽、肉质果实和坚硬种子为食。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很多动物叫那个名字,但未必是那个或那类物种,只有通过对它们深入的研究和了解,才可以确定它们到底是什么。而很多问题,科学家仍然在探索中,这里还有诸多的谜团等待人们去揭晓。

2020-09-28 ■张劲硕 1 1 文艺报 content56543.html 1 蹄兔非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