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黄尚恩) 10月11日,由江苏省作协、南京师范大学主办,《扬子江诗刊》杂志社、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的第三届扬子江诗会“大家讲坛”在南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汪兴国,以及胡弦、余琼、高峰等承办方代表,唐晓渡、张清华、耿占春、罗振亚、敬文东、何言宏、何平、傅元峰、霍俊明等评论家参加。
讲坛上半场围绕议题“新世纪的个体诗学”进行探讨。吉狄马加结合个人创作经历,谈到了个体诗学和时代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说,所谓的“个体诗学”不是说诗人吟唱个人的小悲欢,而是指诗人以个体的独特视角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气象。优秀诗歌中所使用的意象和细节可能是带有个人印记的,但它们经过诗人的点化,能够通向更广阔的诗意,凝聚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时代经验,表达了普遍的人类情感。诗歌对现实的反映,不是直接的、刻板的,而是需要经过多重的转化、折射,凝结为具有诗人个人特色的语言。这需要诗人发挥能力和天赋,构筑自己的语言、修辞,在个体经验和历史经验之间建立一条秘密通道。罗振亚、霍俊明、敬文东等谈到,在“个体写作”时代,诗人们有着不同的诗学主张和美学经验,但大家都应该坚持一个共同的标准——“诗性正义”。“个人化写作”带来了诗歌观念和诗歌创作的诸多新可能,但目前有分量的诗人和作品还不够多。现在流行长诗写作,体现了诗人们试图综合性地把握时代和现实的创作追求。
在讲坛下半场,唐晓渡、张清华、耿占春、何言宏、傅元峰等围绕“新世纪诗歌的成就及其经典化的可能性”各抒己见。大家认为,经典是相对性概念,需要结合时间尺度来加以考察和评价。它包含两种作品,一种是超越时代的完美的伟大的作品,另一种是能够刻下刻痕的阶段性佳作。毫无疑问,新世纪诗歌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要谈论其经典化,应该采取一种审慎的态度,明确我们的经典标准是什么,并意识到只有经受时间淘洗的作品才是真正的经典。当然,经典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一代代评者、读者、选家对优秀诗作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