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传主与南昌有关,也许是《滕王阁序》分量厚重,让我对《秋水长天·王勃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结识山西省文联副主席聂还贵先生,是2014年中国作协、作家出版社在北京举办的第四次《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创作会上。他写王勃,我写蒋士铨,算是惺惺相惜。其时,我真为聂先生的勇气所折服:他所写的王勃,距今1300余年,生命是何等的短暂,27年便赍志而殁。传主王勃虽然才华横溢,可留下的飞鸿印雪,却是寥若晨星。为王勃立传,就算其于南昌的经历惊世骇俗,过人之才惊艳四座,我作为南昌的后追者,也是望尘莫及,不敢涉足。
可聂先生揽下此活后,竟至洋洋洒洒,将王勃27年生涯全景式展现。二十余万字的笔墨文字,一位文华出类拔萃的初唐才子便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将视野远光切换为近光
行走在岁月的时空隧道,文学总是以其独特的人文视野成就生活的雅致与高尚。《秋水长天·王勃传》正是基于史料的裁剪修饰,通过岁月的轮替,从人文的高度,展现了王勃的倜傥不羁与放浪形骸的性格特征,以及“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特征,催生了一位活脱脱的才子达人。这也是作家笔力和泛情造就的硕果。
利用传主和旁白的角色转换,以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洒脱飘逸的文字组合,独特新颖的写作尝试,让读者耳目一新。写作的难度和写作的纠结交织,成为该书从容叙述的一大看点。作家的写作节奏受到王勃才情的牵引,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或点评,作家笔下的王勃为人为文、笔下王勃的动人故事、笔下后人对王勃的赞誉,就像流淌一股清泉,一泻而下,一发而不可收拾。文首自山西独特的黄河文化源头上溯切入,与华夏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融为多元一体。光舜文德,如日月之光,照耀汾水两岸。文化的传承周而复始,一代代“英才炫灿:思想家荀况,纵横家张仪,盐商巨富乐奇顿,‘史圣’司马迁,‘武圣’关羽,‘战神’薛仁贵,‘王摩洁’王维,‘柳河东’柳宗元,诗论家司空图,史家司马光,戏剧家关汉卿……”
将汾河岸边众多精彩叙述一遍后,作家笔锋一转:
千古龙门开合之间,汾河谷地南畔峨眉岭上,秦砖汉瓦间,坐落一个古村落,便是王勃故里通化村。一条鲤鱼跳龙门,王勃横空出世。这种牵龙引凤的写作手法,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文采华绚兮若锦缎,开合自如兮似云海。”扬雄以辞赋进殿面圣,以卓越之赋敲开了西汉王朝的宫门。王勃以短暂的星云划过长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滕王阁序》。聂还贵的梯度转移完成得天衣无缝,何等匀称熨帖。
生命的切换,文学的切换,才情的切换,在作家的笔下,形成了独特的叙述语言。王勃的文华被披上了历史的华丽外衣,所汲取的前人营养,似如海绵一样,浸渍了传主的周身。作家似乎用神来之笔、得意之笔,纵横于汾河文化史中,成就传主角色的切换,空阔浩瀚地讲述一位才子的前生今世。
山西历史被人称为“表里山河”,仁、义、礼、智、信,外加一个“文”字,历史的光影幻化为一串长长的特殊地域符号,王勃就是属于“文”字系列符号中的一员。作家有意识地将王勃放到历史的丹炉中提炼,在恰到好处的火候,将其倾泻而出,其纯度略见一斑。其实,说白了,这就是一个人的写作观,一个人的写作视野,一个人的为文动机。在提纯王勃的文学观这个层面,作家聂还贵没少费功夫,也没少费笔墨。 文学总是这样拆除旧的篱墙,构建新的文学宫殿,王勃正是这样一位文学工匠,用自己的技巧和才识去为大厦添砖加瓦。聂还贵认为:历史上每一个重要文学浪潮,一定既粘连前波余韵,又震响引吭后浪新音。而正是这样的新音,以乐魂的生命力,揭示甚至主导着未来时代之旋律。
二、将君子风范观照临川之笔
在王勃短暂的人生中,尤其耀眼的一束光,正是他的交趾之行。
江南大地的山长水阔,花红绿意,广袤与无垠,临川之笔的启示,给王勃打开了灵动之门。沉醉于佳妙的化境,才思与文情找到了契合点。作家倾心于这一细节的刻意描写,给传主吟诵《滕王阁序》进行前期铺垫。 在王勃的吟唱中,南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好的江南净土,秀色可餐,珠帘暮卷西山雨,画栋朝飞南浦云。在王勃的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里的人,这里的物,这里的文化,与山西故地既有相似之处,又有貌合神离之别。但文章的佳妙却是那样的相向而行。王勃的才情在这里找到了出口,他的思绪纵横千里,而又泅渡于彭蠡之滨。如椽大笔让阎都督傻眼尤惊,闻一序而另眼相看,惊呼旷古奇才将给滕王阁带来千古绝唱,历史在这里翻开了新的页码。高朋满座的盛宴,展现出初唐文化盛景。 在书中,作家尤其不惜用笔勾勒,利用旁白之功,赞美王勃架构演绎《滕王阁序》的过程。利用阎都督的衬托为这一细节添彩。
聂还贵认为,王勃以一篇横空出世的《滕王阁序》令洪都风月,从此江山无价。高度的赞美一下便吊起了读者的胃口,也给《滕王阁序》下了定论。 作家在写滕王阁聚会的前奏时,也恰到好处地渲染了人们对王勃的不起眼、不论同、不在意、不赏识。“王勃久负盛名,降临突然,人群轰的一声炸开了锅”。随后他写到王勃从容镇定,淡定以对:“王勃双手作揖,对阎都督与众人客气道:童子何知,躬逢胜钱。勃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承蒙抬举,各位见笑了。”随后阎都督这个主持盛会的头领的态度便惟妙惟肖,跃然纸上:搅局!砸场!阎都督“刷”地收起笑脸,面色一沉,退居幕后,令书童随时留意场上动向,洞悉王勃的文章好歹。 当王勃叙说完南昌的地理形胜时,阎都督的态度是不屑一顾:老生常谈,未见新意! 当王勃吟诵物化天宝句后,阎都督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有所触动,若有所思。 当王勃吟至高朋满座之句时,阎都督的口气又有所不同,先是蓦地一惊:别出心裁,引人入胜。 这种人物心态的变化、递进,深深地刻画出王勃显露才华而招致阎都督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变化,以及恰到好处的铺排演绎过程和时间节点。 当阎都督侧听王勃咏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句时,阎都督不由得击节惊叹:神来之笔!神来之笔!无愧我大唐英杰。 整个序文吟罢,聂先生描述其时场景更显功力。王勃这厢尚未收笔,那头阎伯屿便“腾”地站起,拍案叫绝:笔力非凡,旷世之才啊!王子安! 满座宾客“呼啦”跃起,夸赞之声如潮澎湃,纷纷表达对王勃的认同和看重,大家都将其比喻成潘岳、陆机。 按说,故事至此,应该完整收官。可是为了更进一步衬托传主王勃诗文的完美和不羁的狂放之才,聂还贵又安插了一个反派人物登场,质疑王勃的序文为旧文。 这种另生枝节,释疑解惑的铺垫,无疑给传主王勃增色。 随着吴子章的质疑,众人闻之,皆愕然相向,面面相觑。仿佛满园夏花,突临飞雪,现场气氛骤然一片冷凝。 王勃淡然一笑,请君静观,随即挥笔草就滕王阁诗一首。 吴子章见状,羞红了脸。
本章结尾,又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 自流。”句中空一字,让在场众人猜测度量,以求填字入句。一时间,填字组句者不亦乐乎,可不是觉得词不达意,就是离题千里,用什么字都觉不合适。
阎都督逢此尴尬场面,也面露难色,随即命人以快马追赶王勃,王勃这时似乎傲然以对了。卖弄一番后,收下银两,也不道破,故作惊讶,道:“何苦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阎都督豁然开窍,笑道:“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英才俊杰。”王勃一笑了之,作揖而别。
聂还贵如此一招,画龙点睛,将王勃吟唱《滕王阁序》的过程交代得别致新颖,也为王勃的才华横溢写下了最好注脚。
三、将生存理念超然物外
聂还贵在书中有意识地讲述了《马当神风送王勃》的故事。这个故事似乎是一种宿命,说是王勃从湖中入鄱阳湖,经过马当山口,船遇风浪将倾,王勃在众人惊慌失措之际,吟诗一首,抛于水中:
唐圣非狂楚,江渊异汩罗。
平生仗忠节,今日任风波。
也真怪,此诗一入水,片刻间,鄱阳湖风平浪静,烟消云散。
众人避免了一场船倾人亡的悲剧。
这个故事所叙述的悲剧色彩就在于暗示了王勃的命运遭际。漂泊水上,灾祸降临,借以神风相送,让其七百里而一日到达洪都,这样的运气不能说不佳。可当他再度将命运之舟寄予风浪时,神力突然消失,呜呼哀哉!冥冥中好像注定王勃的命运起于水,兴于水而亡于水。
在这里,聂还贵利用旁白长吟短叹而咏:
弯弯兮月牙,/魂梦兮南海。/南海迢迢,/云兮雾兮飞白……/远春兮蓬蓬,/流水兮采采。/柳阴路曲,/云兮雾兮飞白……
交趾之行,原本是王勃极尽孝道之行,对父亲的挚爱让他不辞劳苦,远跋南国,恰似一支蓝色箭,飞向雍州。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王勃看望父亲后,又思念远在北地的亲人。條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睹物相思,诗情涌上心头:我想念北地却归不得,而你们为何还要往南行?诗人的伤感无以寄托,只以诗来冲淡涌泉般的乡愁。
随后,聂还贵用了几位文人知悉王勃不幸亡故的消息后对王勃的百般认可和高度评价来消减内心的怅然。骆宾天仰天悲叹:知音何所托,木落雁南飞……谁羿长沙傅,独负洛阳才。他还用长篇吊唁王勃,其中有句:桂枝芳气已销亡,柏梁高宴今何在。
寓居洛阳的卢照邻,捶胸顿足,长歌当哭: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杨炯痛彻心扉:命不与我,有涯先谢。呜呼!天道何哉!君平生属文,岁时不倦,缀其存者,才数百篇。嗟乎促龄,材气未尽,殁而不朽,君子贵焉!
四、将长歌短调为传主安魂
聂还贵与历史对话,与初唐文坛对话,在其笔下,完美地叙述了初唐才子的照耀与辉映,展现了唐初文学的勃兴景象。适度的浪漫渲染与质朴的事件叙述互为交织,从一个事实的高度点缀传主的文学成就,宛如一条温缓的河流,朝着文学的远方延展。
王勃命运的坎坷,生存的无常以及他人不及的才华在聂还贵笔下和盘托出,令其短暂的人生分外靓丽,让人看到了一颗星彰显得炽烈光亮。
王勃以华美的文字留给后人,留给中国文学史;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脍炙人口,岁代传唱的绝妙佳句,启发了多少后人的诗性和文学。
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才子登临滕王阁,写下了不计其数的文字,至今能够初略统计,历史上文人描写滕王阁的诗文多达两万余首篇。群星璀璨,却难见奇才再现,千古一序,已成绝唱。聂还贵用他的文学讲述,给王勃的命运以特殊含义,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研究资料。
王勃的才华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如井喷般迸发,聂还贵似乎也被王勃的诗文所带发,全书语句精练凝结,洒脱空灵,抑扬顿挫,醒目入心,大手笔的布局使全书充满异常的灵动。
聂还贵给王勃戴上了一顶顶桂冠:
初唐“四杰”之魂。
大唐诗歌的启明星。
杰出诗人,文学家。
独特的易学家、思想家。
不坠青云之志的王勃精神。
不平之气郁结的王勃之痛。
王勃开创了一个诗歌时代。
从聂还贵的传记中我们看到王勃身上流淌着中国历史文人共有的血脉;一脉为官本位思想,“报国莫若进贤”;一脉为信仰的摇摆性,仕途顺达之时,儒家思想遂居统领之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鄙视裙带关系,挥一支凌云健笔打天下。仕途厄逆之时,道家思想便占上风上水,“上策怀神仙”。傲然不群的个性,“才夺造化”的天赋,“诗书具草”的家传,雕塑了王勃雄眄高视的人生姿态。而宫廷生活的切身感知,被逐出皇宫的痛苦挫折,巴山蜀水的浸润滋养,虢州深陷困厄又起死回生……大起大落的特殊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不啻为天赐王勃的一份思想与写作财富。
聂还贵先生写王勃尽力了,写得到位,写得有滋有味,写得流光溢彩。他不落窠臼、不以俗套,云淡风清,耳目一新。相信人们读过《秋水长天·王勃传》能够从中得到启迪和更新思维,也相信王勃的精妙之笔和文学天赋会传承得更久远。
文以载道,诗在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