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保林是创作成果丰硕的散文家。他鲜明的艺术风格、强健的语言驾驭能力、广阔的视野、深厚的文学修养,其作品充满丰富的想象力、诗性的优美、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得评论家和读者的喜爱。从孙犁、荒煤、冯牧、鲍昌到林非、王充闾、孙绍振、张炜等200余位作家、评论家、学者、教授曾撰文给予高度评价,称“他的散文绝对是情、理、美艺术精品”,他的文化散文被誉为“诗人、作家的文化大散文”“文化美文”,内容丰富,情感激越,气势恢弘,意境深远,风格沉雄。《水墨里的声音》多篇仍是思维灵动、感情充沛、文字鲜活、散文诗一样的美文,不仅文中如歌如画,而且充满曼妙的音乐之声,激活了读者想象的涟漪……
《水墨里的声音》中的篇什,令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以往,我印象中郭保林的散文,立意高远,粗犷豪放。他的散文集《线装的西域》,犹如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而他的长篇传记文学《大江魂》则以汪洋恣肆汉大赋般的笔墨,畅快淋漓的文风,从长江的源头开始,一路沿江而下,浩浩荡荡,寻找和追逐中华文化的精魂,以强势笔墨营造出一个博大雄浑、气势恢弘的艺术世界。这次阅读《水墨里的声音》,感觉郭保林仿佛又换了另一副笔墨,他用中国水墨画的手法,泼墨皴染了神州大地上的山川变幻、王朝变迁、时代更迭。不拘小节的诗人骚客,放浪形骸的“竹林七贤”,对酒当歌的曹氏三杰,以及李白、杜甫、苏轼、李商隐等诗词大侠,范仲淹的青州羁旅,欧阳修的青州留痕,众多在中国社会发展史和历代文学史上留下墨迹的道德文章,在郭保林笔下焕发出新的情韵和色彩。而无论是集中在这些古代智者的人生观照,还是近现代文士的情感寄托、灵魂拷问,都寄意着当代散文家回眸历史人物跌宕际遇与情感的拷问。透视历史人物,反观自身心灵,既深度挖掘历史印痕,又高度概括时代命运。沧海桑田,千年一瞬,历史过客,遗名留声,伴随着散发在丹青卷帙里的书香,自然会有很多不同的发现。在三曹父子的纷争智斗中,在“竹林七贤”狂放不羁的随性生涯里,在赵明诚与李清照的做官与读诗书的岁月,在古徽州黑白分明的水墨画般的建筑上,在江西赣州一座座古老的祠堂里,都留下了作家“究天人之变”的目光和入木三分的刻画。指纹一般质地的记忆与回放,河流一般激荡流淌的岁月,一边追问着历史,一边叩问着自身,对历史的关注,对历史人物的反思,对中华文化的审视,对历史世相的洞察,给读者以深深的启迪。
特别是《一个丢失历史的王朝》,令我想起余秋雨的名篇《一个王朝的背影》。余秋雨写的是300年历史的大清王朝的荣辱兴衰,而郭保林写的是距离我们更加遥远的时空故事:大约1000年前,地处西部戈壁的早已消失殆尽、神秘莫测的西夏王朝。大清王朝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满汉全席至今仍然活在“中国人的舌尖上”,满族文化、历史、宗教以及与汉族、满族混血融合之后的精彩,比比皆是。西夏王朝对今天的我们来说还很隔膜陌生,很多人几乎没有任何印象。丢失历史的西夏王朝给人们留下了遗憾和思索。郭保林慨叹被成吉思汗灭得如此干净的西夏王朝,“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忱寒流”。如果说,年轻一代的散文家总是给我们奉献出新的鸡汤类散文,那么像郭保林这样的老散文家是在给我们不断呈现他们久经风霜的深度思考和丰富芜杂、少人光顾的精神“青花瓦片”。他奋力地挖掘逝去的文化,像鉴宝一样,以便后人们积极地扬弃、收藏与继承。
最令我掩卷思索的是《水墨里的声音》里的“声音”。在阅读的时候,仿佛听见了他的篇篇美文里的或冲淡、优雅,或哀怨、舒缓的“音乐之声”。这声音来自古老文化的珍藏,来自悠悠岁月的交响,散文中流淌出“天籁之声”。在美文的字里行间,除了眼睛的阅读,耳朵似乎也可以听到在凝固的建筑上,滑出曼妙的历史回响和繁复的音乐之声。细读你会发现,原来《水墨里的声音》不但是这本优美散文的书名,而且还是其中一组散文的名字。一般来讲,作者或编辑把一篇或一组散文作为书名,肯定是有着多方面的考虑的。但是无论如何,最能代表本集子特色、特质则是无疑的。
在《水墨里的声音》这组散文中,一共包括《遇到宏村》《走进唐模》《驿外断桥》《永远的祠堂》和《登上屏山》等五篇美妙的短文。正是在这里,我发现书中的水墨画,不仅是在观察,而且是在“聆察”。所谓“聆察”就是用耳朵听、或闻,从中分辨出优美、迷人的景中之音,形中之声来。也就是美学家所说的和诗人们常用的“通感”。本来,人类接受外界信息诉诸多种感觉渠道,但随着高度依赖视觉的“读图时代”的到来,视觉文化的过度膨胀对其他感觉方式构成了严重的挤压,眼睛似乎成了人类唯一拥有的感觉器官。听觉叙事的开拓,通过弘扬感觉在文学中的价值,达到针砭文学研究“失聪”这一痼疾的目的。在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不仅是重读经典,而且是“重听”经典。我清楚记得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那里边大量的视觉叙事和听觉叙事——通感:“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violin(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
《遇到宏村》中写道,“这里水系精巧奇特,一条溪水由山上流淌下来,经九曲十八弯,流进南湖。街巷下面设有水道,水绕屋,楼傍水,绿树摇曳,光影交织,‘流窗而高基,点石而临池’。其间层楼叠院鳞次栉比,古弄幽幽,粉墙斑驳,一庭一院无不独具匠心。这流水很有韵致,既不扰人,又不烦人,像一阙催眠曲。夜深人静,村庄睡着,只有这溪水还在醒着,枕着涛声睡去,流水似乎就在床下潺潺流过。”在宏村,在唐模,在屏山,到处都有散文家耳朵和眼睛的新鲜感觉,神奇而新颖的通感,有效地传达了美妙深邃清幽的意境。
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源远流长。常见的抒情表现方式就是“源情于景”,而抒情的表现手段是十分重视文章内流淌着的音乐性。这种音乐性与汉语本身的抑扬顿挫密不可分,也与音节变化、语调流转、优美和谐的音乐美有关联。书中的《山水的童话》《太阳走遍高原》等篇,不仅在内容上丰富雄厚,囊括八荒,在祖国大地上自由驰骋,把祖国的江河、大海、森林、高原、乡村沐浴在朝阳与黄昏,春色与秋光中无比奇幻的色彩与形态,用浓郁的情感,自由奔放的散文语言描绘得那样美,像欧阳修的《秋声赋》,人物的心境与环境的衬托物我交融达到了一种“化境”;打开人们的心扉,激发读者去玩味、思考,同时,用长短参差、可伸可缩、形神兼备、生气灌注、流转自如的语句,把阳光、山水、明月等自然界的风景与苍凉、冷暖、愁苦、漂泊、童话等生灵界的感觉描绘出来,把不可名状的事物勾勒成可视可闻可听,可感可触摸的荡气回肠的交响诗,用语言的节奏、韵律和声调,汇合成一曲曲美妙绝伦的天籁。刘勰所谓“情以物兴”,就是作家在生活体验中获得情感,淋漓尽致地灌注于整个作品中,让自己的心灵和读者一起同频共振,在祖国大地上自由地遨游飞翔!
气盛成文,采飞成章。郭保林散文风格多元,雄浑中有细腻,豪放中不乏婉约,他追求艺术的极致、审美的高度。《水墨里的声音》在浓墨重彩般的抒情美文中凸显中国诗性文化的审美,烙印着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底色的壮阔书写。在郭保林这类“老五届”散文家中,都肩负着忧国忧民的职业情怀,流灌奔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
郭保林的散文从来都不是沙龙里小资情调的散播和轻松闲适的摆设,而是大气凛然的草原长调,是长江黄河里奔涌的波涛和大海里的巨浪,是生命力的闪电爆裂,是壮怀激烈的金戈铁马,是一种大写意的铿锵步履,是舒卷自如、文情并茂的《海之歌》……《水墨里的声音》传达了庄严壮阔的民族史诗、时代凯歌,书写了一首首古往今来生命悲怆浩荡的命运启示录。
郭保林的散文,虽然大都是对自然和生活美充满了激情的抒写和讴歌,他还有更深一层的思考和探索。他寄情于人文追寻,山川大海,高原大漠,同时也寄情于历史,他时时都追求着一种苍茫浩渺的历史感。豪迈、激越、高昂乃至于悲壮的感情……具有阳刚之气。展示出一种散文大家气象,体现着当代散文家一种文化坚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