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化县长期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既是脱贫攻坚的正面战场之一,也是作家李健的老家。《嬗变》以朴实热切的笔触,记录了地处湘中山区腹地的新化县油溪桥村,如何在当地各级党组织的指导下,在村支书彭育晚等村支两委一班人的带领下,转变观念,艰苦创业,通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把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深度贫困村打造成为富裕美丽文明模范新村的艰难历程。
油溪桥村人以实干和业绩交出了一份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完美答卷,而李健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和人民的关切,及时调整任务清单,果断把这个反映时代使命的涉农课题“置顶”攻坚,同样值得我们赞赏。李健是个实在人,实在到为了这个目标,不惜“裸辞”在外人看来体面而舒适的编辑工作,中断自己酝酿已久的文学创作计划,以责无旁贷的气概和破釜沉舟的决心回到家乡,亲身投入到油溪桥乡村建设的日常活动中,和大家共同见证乡亲们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他毫不犹豫、毫无保留地放下作家的架子,“沉底”体验,实地观察,贴身思考,把油溪桥村的艰辛探索和可喜变迁,凝练成宝贵的经验,描绘成生动的场景,还原出精彩的故事,以这样一部乡土气息浓郁、民风民情逼真、治理模式可信、内容朴实厚重的长篇佳作呈现给人们。在岁末年尾即将到来,各单位各部门的例行年度总结和数据图表尚在酝酿构思之际,李健这份提前交出的答卷,高扬着“两个一百年”的主旋律,真诚回应了新时代的命题。作为一位出身农村的作家,他扎扎实实地把作品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真实而又艺术地描绘了一幅幅中国特色脱贫扶贫事业热火朝天、春潮翻涌的情景,记录了一张张前无古人的惠民富民蓝图正在令人鼓舞地变成现实的生动历程。
农村贫困人口也有着自己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但如何兑现这种梦想,乡亲们往往又感觉方向迷茫、束手无策。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典型,无疑将为情况类似的乡村和处境相近的民众提供范本,对那些仍处在艰辛探索过程中的奋斗者也必定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嬗变》值得称道的意义之一就是选准了这样一个有着高度参考价值的样板。面对油溪桥村从村民思想混乱、组织机构涣散、生活极度贫困状态走向团结、富裕、文明的历史性变迁,李健不是简单地堆砌成绩,枯燥地展示数据,以满足于完成“推销”一个脱贫致富先进典型的写作任务,而是敏锐地注意到进而尽力挖掘出这个先进典型在做法和经验上可复制、可推广的价值与意义。其实,油溪桥村村支书彭育晚早就流露出了这样有高度有格局的“野心”:“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治理模式,造福更多的乡村才是我们的理想追求。”在李健的笔下,油溪桥村人在奋斗过程中所体现的精气神得到充分表现,油溪桥村治贫治愚、改天换地的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被生动地勾勒出来。比如,在一个组织混乱无序、群众观念保守的穷村子要实现摘掉贫穷帽子、挂上小康牌子的目标,需要有坚强有力的团队、不走寻常路的带路人,更需要组织动员群众实干苦干加巧干。彭育晚、张仁望、彭玉华等村支两委一班人就是村子里干事创业的主心骨,凝聚人心抵御风险的中流砥柱;他们又带动身边人,感化“顽固分子”,扶持特殊贫困家庭,教育鼓舞更多村民,得以一步步实现油溪桥村乡村振兴目标。
不仅如此,作为一个极度贫困、缺乏资源的村子,特别是作为一个没有上级单位领导驻点挂村的“非重点”村,油溪桥最后能够建设发展为全国文明村、国家3A级景区村,这里一定还有制度性、观念性方面的原因。李健以社会学家的姿态望闻问切,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他认为,油溪桥村的成功还有赖于解决了村级责任问题、乡亲们的思想问题和发展建设中利益的合理分配问题,而这也是当前中国乡村发展面临的三个普遍性问题。油溪桥村用十余年时间从制度、观念上把制约农村发展的根子挖出来了,他们能够由此精准发力并胜利突围,那么其他地方也一定能因此以事半功倍的效果斩断穷根,摧毁贫困的堡垒,走上小康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嬗变》都是一部针对性强、实用性好、政策吻合度高的脱贫致富、乡村治理的操作指南,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借鉴价值。
《嬗变》既有回应时代关切的即时感和现实感,确保了纪实文本的底色和基调;也有其实并非虚构文学类型独家专利的矛盾冲突、气氛渲染和形象塑造。作品一开头,就是群情激愤的村民与时任村支书及漂流公司爆发的冲突。眼看场面不可收拾,这时,全书主角彭育晚出场了,他镇定自若,“轻描淡写”地稳住了群众,缓解了矛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心思缜密、深得民心、有勇有谋、有气魄有担当的退役军人形象,也为后来他成为油溪桥村的带头人做好了初步的铺垫。作品写其他人如德高望重的前辈苏术初,同心同德的战友张仁望、彭玉华、彭德友,成长迅速的“后浪”彭阳兵等,都是通过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遭遇和表现来刻画,既不刻意拔高,但又注意突出他们性格中的某些闪光点、经历中的故事性甚至戏剧性。此外,书中富于湘中地方特色的乡村生活也极具现场感,淳朴中带有原始剽悍元素的民风民俗也跃然纸上,一路读下来,令人感觉贴心的温暖在氤氲升腾,泥土的气息在扑面而来。
当然,有节制的文学性是为了在实现特定创作目的时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的。阅读《嬗变》,我们的最大感受终究还是透过故事和人物,被油溪桥的成功实践所振奋,为彭育晚们的格局和胆魄所折服;也由此相信,会有许多正在摸索摆脱落后面貌的现实途径、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美好家园的同行者因为这部书,因为这个真切可学的典型而更加产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见贤思齐的动力。
《嬗变》既是一部主题重大的报告文学作品,也可以看作是一部脱贫致富的指导手册,还不妨被视为一本乡村治理的社会学著作。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途上,中国人民正在以史无前例的开创性和空前高涨的积极性,谱写着乡村振兴、社会和谐、中国梦圆的宏伟史诗。脱贫不是终点,致富没有上限,新农村建设永远在路上。更精彩的故事等待着有信仰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去挖掘、去表现,我们也期待李健创作出更多表现崭新时代精神、讲述更美家乡故事的担当之作、情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