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新作品

《离骚》:阅读品质的追求

□王俊康

我有幸在青春飞扬的岁月里,与一位老人成为莫逆之交,他是我这辈子的良师益友。直到今天,我已是75岁的老人了,这位朋友已伴随我走过近60个春秋。我衷心感谢他,是他让我变得强大,让我至今心灵依然充满阳光,让我对生命意义有了清醒的认识,从而在人生道路上绝不浑浑噩噩,随波逐流,并立志奋发砥砺前行。

这位老人就是屈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政治家,我在阅读不朽诗篇《离骚》时认识了他。我惊讶在2000多年前的中华民族历史上,竟然会出现这样出类拔萃的先贤,他身上有太多高贵的品质,他的人生闪烁着人格魅力,他的瑰丽诗句惊天地泣鬼神,他的一生体现出有良知文人的精神风范。

他一生忠君爱国、关注民生、励精图治。他在为官时主张选贤任能,立法强国,联齐抗秦。当他受到排挤失去权力时,游荡江湖,仍从内心深处发出深沉的感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梁启超说他是“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鲁迅说他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这是从文学上对屈原的评价。屈原也是一座巍峨的历史丰碑,闻一多评价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毛泽东也说“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纪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在当年评选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列。前三位世界文化名人都诞生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他们出生1000多年前,我国的历史星空中早已出现像屈原这么耀眼夺目的巨星,让人惊叹。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端午节及其传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个节日全国放假3天,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缅怀他的丰功伟绩。

《离骚》全诗共373句、2490字。诗中抒写作者面对不幸境遇,仍然坚持对理想的追求,既揭露了楚王的昏聩多变,也抨击了旧贵族结党营私的丑恶嘴脸。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美政理想以及坚贞品格,贯穿于全诗之中。在近60年《离骚》的阅读史中,我的感情一直汹涌起伏、奔腾不息。我一次次扪心自问,假如是我,面对如此恶劣的政治环境我会怎么做,是勇敢还是懦弱?是杀身成仁还是明哲保身?说实话我不敢响亮回答。我的精神气场还不够强大,还不足以支撑我像战士一样战斗,因而我意识到,我更需要加倍地从他的书中汲取精神力量。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把时间花在注释和考证上,对诗本身的精髓有所忽略。由于长诗所涉年代久远,在汉语语法上已与当下大不相同,不得不花大力气去探究。如“摄提贞于孟陬兮”“忳郁邑余侘傺兮”“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怎么读来都觉得拗口,光是弄明白字词意思都相当不易。再加上诗中想象瑰丽奇特,使用众多典故,读者不得不停下阅读查找资料,颛顼、夏禹、商汤、彭咸、鲧、羿、寒浞、高辛、少康、武丁、吕望……还有大量陌生的芳草和楚国方言,弄懂也不易。同时,我还进入一个误区:我以为一气呵成大段背诵长诗,背得滚瓜烂熟,才会进入一种阅读新境界。于是我没日没夜、不知疲倦地背诵。心想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遗憾的是,书并没有真正读进去,艺术审美的感觉也没有真正释放。

直到10年前一件事情触动了我。那时,我命悬一线,在医院做了一次大手术:开膛、锯骨、挖心、截取血管,在ICU室抢救七天七夜。当时,四肢绑在床上,嘴巴插进一跟大气管,心脏钻孔搭血管桥后又塞回去。我痛苦万分,但我没流一滴眼泪,我默读《离骚》,一来给自己加油打气,二来借此转移注意力以分散痛苦。谁料背诵不一会儿却卡壳了,滚瓜烂熟的诗句背得颠三倒四,甚至大段大段记不起来了。怎么会这样?我给吓呆了,忍不住泪水涌了出来。有护士贴着我耳朵问:是伤口疼吗?是心脏疼吗?我摇摇头。护士不知道,我痛苦流泪是心疼我几十年积累的对《离骚》的熟读记忆全都泡汤了,这种痛苦真是难以言说。

后来我冷静下来,望着雪白的天花板,问自己:读了几十年《离骚》,难道就是为了背诵吗?又不是朗诵艺术家,背诵有那么重要吗?这无非就是想作秀、想摆显、想获得掌声和荣誉。记忆力衰退并不等于记忆力消失,屈原高贵品质之一就是坚守理想之光,如果遇到这点挫折就心灰意冷,那《离骚》就白读了。经过这样的思想交锋,我豁然开朗,终于走出了死胡同。在这以后,我更加勤奋阅读《离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弥补记忆力衰退的缺陷。我甚至常常在半夜上了厕所以后,直接进书房看一会儿《离骚》,冷静想一些问题,然后再回卧室睡觉,这样心灵会得到特别的抚慰。

阅读《离骚》时,我不再置身度外,而是把自己放进去,感情随着主人公命运变化而变化。我不再是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书虫,不拘泥于字词句和典故,也不再是死板而又机械地复读原文。此后有阅读,我就在阅读环境现场。眼前呈现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看到刀光剑影,看到“长太息以掩涕兮”的目光,看到“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身影,看到奸臣的狰狞眼神。我耳畔也听到不息的呐喊,听到汩罗江畔那行吟老人绝望的叹息,我的心也会疼也会滴血。此时此刻,我意识到近60个春秋苦苦阅读的《离骚》,终于读进我的心里,由此也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但我愿意把此作为一个新的开端,因为学无止境。

2020-12-11 □王俊康 1 1 文艺报 content57764.html 1 《离骚》:阅读品质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