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强的《摘星》是一部非常好的科幻小说,也是难度很大的一个科幻小说,因为一般人写不到这个程度。这是中国人写的太空科幻,地球防卫军与外星文明作战,感觉到了像在读海因莱因的《星船伞兵》,也有刘慈欣、江波的影子。但付强又是独特的,不同于任何一类。《摘星》构造出一个与以前不同的异世界,包括特殊的晶体文明,极高能量的、相对论条件下生命和物质行为,以及人和机器的精神和肉体异化存在。
整个小说写得激情洋溢,全篇弥漫着荷尔蒙,飞扬着人与人、人与机器并肩战斗的欢欣和畅快,又有罕见的残酷画面,沸腾着年轻生命的活力与牺牲,无论是人、机器,还是复制的人,都让人看得心跳屏息。男战士面对女军官裸体时的对峙,女战士检查另一个自己的尸体时的冷静,缤纷而迷离的人类与重金属的冲撞征战,年轻的女指挥官被机器人抓住捏得粉碎,异质文明构建的大尺度人工星球基地,虚构的建立在微观及宏观物理规则上的新式武器,对“无限”展开的攻击……正如作者在扉页所写,是向他钟爱的游戏和动画致敬。
但与游戏和动画又不一样,小说中有大量真实的物理学情境描写,有着丰富而逼真的科学细节。比如战斗服的构造,战斗装备的设计,还有战斗的过程和场面,特别是更大的宇宙环境,都写得一丝不苟,贯穿了基础科学及工程学的语汇和逻辑,能让人充分体会到科幻的美是来自科技本身。一个ASH系统,完全感觉不到是假想出来的。还有“深渊凝视”战术,足可媲美“降维打击”。由于知识的局限,我无法完整感受《摘星》之美,但这已足以令人认识到,让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来写科幻是多么重要。
《摘星》几乎每一页都有密集的科技术语,这构成了它强烈的科幻感:重力加速度、工程机器人、钛合金骨架、时空度规、纳米机器、电势差、硅胶肌肤、托卡马克引擎、生物兵器、循环水制冷机、核铳、机甲仓库、量子纠缠对讲机、粒子横向动量、包裹虫洞的单原子层、计数器、主机、阿伏伽德罗常数、庞加莱回归、质量上限、宏观物体复制、压缩气体喷头、全息图、工程学结构、摩尔比、飞秒激光脉冲、离子体发生器、镓离子源、戴森球、金属氢炸弹、反物质恒星、QGP生命、事件视界切割机……什么是科幻?我理解,科幻就是把这些科技术语安放在它们该在的合理位置,并通过特殊的搭配来引起读者的肾上腺素分泌。这是科幻最难的部分。当然,这些其实不只是术语,可能一个术语后面是几十年的科学专业训练,同时还要给术语注入生命和感情,才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
作者又展开了不拘的想象,不受已有知识的框架约束,所以《摘星》中的科学并不死板也非硬块,他甚至还把本格推理小说的手法融入,形成诡计的迷宫,最终构建出一个有说服力的、充满异样生命和灵动文明的复杂时空,这里面又活动着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热血澎湃的个体生命,特别是有着中国科幻中少有的性格鲜明而让人怀念的女人或女机器人形象:方慧、镧、伊迪萨、钟玲、白衣少女……然后他又探讨了很多令人纠结的永恒性问题,比如宇宙中意识是怎么产生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与再生能力的关系,生命存在的意义,什么是完美的生命,异性生物情爱的价值,人类面对无穷的压力……
我觉得,今后凡写太空歌剧或星际战争,写外星文明和机器生命,《摘星》都会是一个标杆,需要参考和学习。作者本人是北大物理学博士,又把文字处理得这么好,让人佩服。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他充满对自己所写东西的热爱,纵情其中,这是一些科幻写作者恰恰缺乏的。除了痴恋与疯狂,写科幻不能有更多私心杂念。有了私心杂念,就很难写好。《摘星》让人重新体会到什么叫忘我地感受科幻的快乐,这就是创作科幻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