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和平穷地方,满村都是木瓦房,出入靠腿过山梁,一年到头没人样。如今和平好地方,水泥大道绕村走,村容村貌大变样,富裕文明过小康。”近期回乡,刚进村口,就听见悠扬婉转的山歌从村里传来。原来大娘大婶们在地里挖红薯,一边挖来一边歌,不时响起爽朗的笑声。
家乡是在大化瑶族自治县六也乡和平村,深藏于桂西北都阳山脉的褶皱里。这里群山环绕,险峰林立,各个大大小小的屯就散落在山旮旯里。“屯”是村下面小一级的行政区域名称。在我们老家,就是一个个喀斯特丛峰包围起来形成的寨子。整个大化县几乎都是这样的地形,缺土缺地又缺水,是典型的贫困县。贫困发生率最高的一个村叫胜利村,贫困发生率93.4%。在之前,和平村的状况也不是特别乐观。
村里有对唱山歌的风俗,小时候常常看见年轻小伙子结伴到各村屯对唱山歌,以寻找心仪的对象。由于群峰林立,到处都是石头山,沉寂又萧条,赶圩要靠两条腿走三四个小时的路,货运全靠肩挑。从我记事起,通往乡里的山坳小道,常常可以看到挑夫或肩挑的乡亲们。除了交通制约,还常年缺水,一遇旱灾,大家都跑到村头坳口惟一的一眼山泉水取水。因为来水量很小,常常要排队很多个小时才轮到自己舀水。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村里才修通了一条3米宽的机耕路,家家户户开始建起了蓄水池,但穷帽仍没有摘下。这段辛酸往事,阻隔了多少美好姻缘,村里不少姑娘都往山外跑去了。
这几年忽如一夜春风来,家乡的面貌如换新装的姑娘,一天变一个样。钢筋混凝土的小洋楼高大敞亮,另有小房作养殖或储物用,外墙都贴着纯白的瓷砖,内墙干净洁白,房顶装着太阳能热水器……这是山里很多壮族瑶族同胞房子的新样式。灵吉屯唐鹏家的房子就是这种样式,我站在房顶的水泥面上,抬头四望,屋后是青翠的山脊,房前是清澈的溪流。家门口的水泥公路,连着乡间柏油公路和县际二级公路,可通达乡里市集和县城。自从修通了这条路,只要饭店老板一个电话,半天内家乡的土特产就可以送达130多公里之外的南宁。
5年前的一天,作为村委副主任的唐鹏在村里偶遇几个乡干部,一边走一边议论:“如果村民意见不统一,无法协商出土地,那就把项目放到别的村去。”唐鹏听了有点紧张和担忧,原来县里打算给村里扩大路面并硬化,这样进村的机耕路就由3米扩大到4.5米,还要另外留足1.5米的护路间道,加上防护栏。但建设资金有限,施工用料的钱由县里出,路面占地补偿由群众自行解决。这可是件大好事,唐鹏心想,咱村这次一定得抓住机会,把道路硬化起来,把路面拓宽起来。于是,他奔走于各家各户之间,说服大家让出自家的地修路。可一听是无偿让地,有些人拒绝了。唐鹏只能继续做工作:“能图个啥?还不是为了出行方便。今天我们不做,子孙后代会责怪我们鼠目寸光的。”慢慢地,问题解决了。工程开工后,唐鹏为项目义务监工,施工队到哪,他就跟到哪,哪里需要协调什么,他就协调什么。对修路这事如此上心,也与唐鹏亲身所见有关。过去乡亲们得了急病,机动车开不进村里,只能把病人绑在躺椅上,由几个村民用肩膀轮流着担到医院,或几个村民轮换着从家中背出来,花了好大劲才送到医院。有时候好不容易养一头肥猪,光请人肩挑就花去一条猪大腿的成本。出行之难,难于上青天,唐鹏对此刻骨铭心。
“感谢党中央,给钱来筑路,筑路又搭桥,水泥路到屯,交通大变样,壮乡好处多。”唐鹏对修路的好处深有体会,用壮话把传遍村里的山歌又说了一遍,生怕我听不懂。他说,2015年,他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底就出列了。现在,儿女都在村里成了家,他也从村干部的位子上退了下来,老两口过日子。去年,养猪卖了近5万元,鸡卖了1万元,自己到县城某小区当保安也能收入2万元。儿子在村里和县城之间搞货物运输,收入也有两三万元。说着,他从抽屉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两样压箱底的物件,我一瞧是“文明家庭”奖牌和“脱贫光荣”证书。从他慎重捧出的动作里,我感觉到其中沉甸甸的分量。
“水泥取代机耕路,人来车往多方便,肩扛背驮得解脱,一路开车一路歌。”走在新建的宽敞公路上,乡亲们这样唱着。这两年,县里又从两个方向修通了两条通村水泥路,现在在村里开车可以直接通达周边的两个县城和三个乡镇集市。通车典礼那天,乡亲们紧紧围着开进村的第一辆中巴车,激动得手舞足蹈、热泪盈眶。
“条条大路通和平,险峰相隔从此消,通衢大道活经济,无人不赞党恩情。”好政策如同好风加借力,勤劳的和平人有的在家兴林果业、搞养殖业、搞藤编工艺,有的到县城经商创业,有的走出大山到广东、福建等地务工。扎根农村的渐渐富了起来,一条条公路穿过村村屯屯,连起集市和县乡,像一道纽带飞跨山里与山外的世界,使家乡与先进生产力更近了。
同和平村一样,大化县很多地方都是连绵起伏的群山,重峦叠嶂,修路之难,超出意料。修筑七百弄乡弄良村弄丘公路时,一台钩机在爆破排险时,山石突然整片下滑,钩机悬在浮石上,进退两难,而旁边是200多米深的悬崖。第二台钩机急忙挖砌一条便道,在接近山坳的陡险绝壁上,打钻一个隧道,以此绝处求生。与和平村接壤的吞依村至六也乡府的水泥公路,里程不到10公里,修了整整3年才被打通。因大半是陡峭悬崖,挖掘机无法作业,爆破又容易形成新的危险,只能采取人工抠石、小型机械跟进的做法……过去50年才能修完的路,大化却只用5年就完成了新建和改扩建并升级硬化屯级道路1502条233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109个建制村通了客车,解决了5.88万户30.99万人的出行难问题。
汽车继续行进在喀斯特丛峰的挂壁公路上,透过车窗,不时能看到山间斜坡和深山谷里碗一块瓢一块的土地上绿油油的蔬菜、金灿灿的黄豆叶、红彤彤的指天椒、直挺挺的玉米杆杆。远望沟、坳、坡、脊,林木和柴草虽然在石头缝隙间疏疏松松地挺立着,却也是一片苍苍翠翠。这个时节的和平村,翠绿里夹杂着金黄的色调。成片的秋玉米林已进入成熟期,有的呈淡黄色,有的黄绿相间。浅黄色的黄豆子,静静地熟睡在豆荚子的怀抱里。田边地头,油菜花怒放着,仿佛给大地笼上了金灿灿的毯子,早有那蜜蜂立上头。
“我们的村庄越来越美丽了,多年不见的猴子又成群回来了。”路边一位村民指着山脊上的猴群说。
这些年来,得益于生态补偿政策,树林被保护下来了。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和平村的干部群众肩并着肩,手携着手,齐心协力描绘着一幅幅绚丽多姿的崭新画卷。
在头肯屯,陆志福的家是两间三层钢筋混凝土楼房。陆志福是危房改造户。2018年,陆志福退出了贫困户行列,又搬进新居,一年里双喜临门。新房由政府帮扶一部分,自己筹资一部分建成。整个头肯屯都是样式相同的两层或三层钢筋混凝土楼房建筑:底层居牛羊,雅称“畜牧局”;中间层住人口,雅称“人事局”;顶层置粮食,雅称“粮食局”。在政策的支持下,家家户户的房后还建有现代的厨房和卫生间。这几年,大化改造类似的危房有9499栋,此外还新建家庭水柜17766个,集中饮用水工程400多处,搬迁安置611527761人,实现了将近三分之一贫困人口异地脱贫。
先前,陆志福家住在两间瓦房里,常常漏雨,而且砖墙上还有一道5公分左右的裂痕,很危险,亲戚不敢来,邻居不敢进。2016年夏天,暴雨不断,房内的一道短墙塌了下来,房子倾斜变形。在村干部的一再动员下,陆志福一家住进了村部援建的临时帐篷里,并在危旧房资金的支持下开始建起新房。
眼下,三层楼房宽敞明亮,楼上楼下共六个房间。陆志福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喜滋滋地说,两个儿子长大后婚房不用愁了。如今,陆志福的一个儿子在政策的补贴下刚读完中专,学到了家电维修的手艺,已到东莞的一家公司上班,每月收入4000多元。
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我跟陆志福聊起家常。他说现在猪肉行情还不错,自己保持养殖8头肉猪以上,今年已经出栏3批肉猪了。还在家搞些手工藤编,方便照顾养殖。陆志福夫妻和这一带的很多村民一样,还是附近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大定村藤编工艺厂的远程工人。公路修通了,藤篮编好了,或藤蔓材料用完了,打个电话,山外的老板就开车上门收购或送货,很方便。编藤篮这项手艺,老人、小孩、年轻人都可以干。单藤编这项,村里每户家庭一年就有三四万元收入。
我注意到,富裕起来的乡亲们将村庄打扮得像乡镇一样,每个屋场都修通了水泥路,安装了路灯,自来水也进了每家每户,处处弥漫着富裕幸福的气息。脱贫了的乡亲们口袋里都有点钱,家家户户都有了增收的项目。
“感谢党的好政策,公路铺到家门口,路灯安进巷里头,清泉流入厨房里,吃穿不愁求健康,真想再活五百年。”采访中,电视里传扬着大化县等广西8个极度深度贫困县刚刚脱贫摘帽的消息,人们在手舞足蹈中唱起了庆祝胜利的山歌。我们内心也是激动不已。
闲聊中,陆志福小儿子哼着《大地飞歌》的曲子,美妙的旋律在新房里响起,飘进了屯里的家家户户,笼罩在和平村明净的天空下,让千山万弄壮乡瑶寨沐浴在歌的海洋里:“唱不尽今朝好心情,好歌越唱大路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