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黄尚恩) 2月5日,由《诗刊》社主办的“从《宁德诗篇》谈新时代诗歌”线上分享会举办。《诗刊》主编李少君、《小说选刊》副主编李云雷、青年评论家李壮结合谢宜兴的诗集《宁德诗篇》,围绕新时代诗歌的理论与实践展开对谈。
据介绍,2020年,福建诗人谢宜兴深入基层采访,创作了全方位反映宁德山川之美、人文历史以及脱贫攻坚成就的新诗集《宁德诗篇》。《宁德诗篇》入选2020年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获《诗刊》社脱贫攻坚特别诗歌奖,2021年1月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在分享会上,大家谈到,脱贫攻坚是一项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的伟大工程,积极书写脱贫攻坚是新时代诗歌的题中之义。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谢宜兴对宁德脱贫攻坚工作和成就的关注和写作具有持续性、完整性,对家乡的感情非常深厚。《宁德诗篇》中的诗作有着深厚的生活积淀,观察细致,细微之处又有整体的历史想象,语言从容。
谈到新时代诗歌的特征,大家认为,新时代诗歌应该强化人民性、时代性,体现一种建构的主体性,使用属于新时代的意象,并展现出崭新的美学原则。新时代诗歌的人民性,一方面是创作者主动进入社会实践,从人民的生活中获取创作营养,反映人民的心声;另一方面体现为人民的自我表达,人民成为主动的创作者,这是人民精神生活的一种本能需要,又是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源泉。人们的生活方式、情感结构较之以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新时代的历史想象和生活经验,都需要被纳入到诗人的表达体系之中。发挥新时代诗歌的主体性,需要诗人置身于具体的时代变迁和生活经验来进行诗歌的抒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