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长篇报告文学《德清清地流》不仅是作家的思考,更富集了作家所讲述的德清故事的丰富深刻的思想。何建明多次深入细致地考察浙江省莫干山脚下的德清县,敏锐地发现这里的人民下大力气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不断落实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发展理念,经济社会得到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民生”问题不断被破解,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为新发展理念的实践积累了宝贵的“德清经验”,抒写了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的一个高光样本。
德清有两个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一座莫干山,一片下渚湖。山是名山,湖是好湖。近代以来,外国冒险家们、买办们不仅把上海当乐园,更把莫干山当后院,在山中林间盖了不少别墅院落,休闲度假。解放后,莫干山回到了人民手中,仍然以疗养度假胜地负有盛名。下渚湖水每年浇灌着德清平原的大片土地,带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德清的区位优势也十分明显,夹在苏州和杭州两个“天堂”之间,交通发达,资源丰富,被比作“天堂心脏”。然而改革开放之初,江苏、浙江许多地方都快速发展起来,德清却一直落后,老百姓还一直很穷。德清的领导层通过一场“思想大解放”的头脑风暴,群策群力,凝聚共识,与群众一起想办法、找出路。最后,他们把发展的目光聚焦在得天独厚的那座山、那片湖。做好“美山美水”这篇大文章,德清才是真正的“人间天堂”,才跳动着“天堂心脏”。
正是德清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德清调研,听取汇报,看望群众。德清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引起了正在思考如何化解发展中深刻矛盾和破解一些“瓶颈”问题的省委书记的关注和重视。紧接着,习近平同志前往隔壁的安吉县余村调研,带着一路的思考与当地的干部群众交流,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根本上破解了当时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以环境为代价的困局,确立了“生态立省”的新发展思路,传递出“美丽中国”发展理念。德清干部群众备受鼓舞,更加深刻认识到“两山”理论的现实意义,深刻认识到德清模式正是自觉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成果,坚定了守住好山好水,建设美丽德清的意志和信心。
报告文学《德清清地流》正是抓住这样的时代背景,展开了对德清乡村振兴的多层面描写,突出了美丽德清建设的令人眩目的亮点。
一是对莫干山的保护性开发。德清人显然知道尊重莫干山数百年来形成的休闲文化,通过支持当地老百姓发展旅游民宿,改造传统的休闲文化,深化休闲文化,发展特色经济。莫干山的生态环境得到最大保护,地方经济也得到良性发展。作品生动讲述了南非人高天成来到莫干山,深深地被美景所吸引而不愿离去,因而留在当地与农民邱根娣大婶合作办民宿的故事。此后,莫干山的民宿如雨后春笋,到处可见的“洋家乐”“农家乐”,很快形成了一个独有的产业。现今踏上莫干山,当地人一定会给您讲这个渲染得像美丽传说似的真实故事,却也准确反映出德清人善于抓住机遇的超常本事。现在的莫干山已经成为中国民宿发展的一个成功样板,一个美丽中国的亮点。
二是强调水的保护性利用。德清水多,发展设计和布局都离不开水。早些年里,德清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水却没少被污染。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德清人深刻认识到“没有好水美水,就没有德清”,有了好水美水,才会有美丽德清。他们下大力气把德清变成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成效显著。如今,下渚湖已经建成中国最美的湿地,进入秋天,“那湖水可以透到湖底,那芦花已经开始飘扬,那成窝的鹭鸟会一起高飞,甚至水中的鱼儿也想跃上岸头”。周边的村镇也一个个打造成特色生态村镇,如三林村,每到傍晚,数万只鹭鸟归巢,是难得的一大景观。
三是绿色产业的引进和发展。为了这片好山好水,德清人下了很大决心,搬迁污染企业,引进绿色产业。最典型的要数联合国地理信息会议在德清召开,建设全国独家的地理信息小镇。聪明的德清人发现地理信息其实蕴涵着思想先进、潜力极大的绿色产业、数字产业。他们面向全国乃至世界,打开新视野,用最短的时间掌握了世界先进的科技信息,及时调整了产业方向。德清人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以地理信息为抓手,建立产业园,创造优惠条件吸引全国和世界的地理信息相关企业和机构前来投资发展。就这样,“一座山”“一个湖”“一个村庄”“一个小镇”构成了独特的高光的“德清样本”,并在此基础上积累了践行新发展理念、建设美丽德清的好经验。
在何建明看来,德清之所以能建设成为一个高光“样本”,除了新发展理念指引,以聪明智慧抓住历史机遇,敢干、实干、苦干精神等重要因素外,还有一个独特的“秘密”,那就是“治理”。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战略目标同步,进行经济治理、环境治理、社会治理、文化治理,建立治理机制,形成治理体系。德清人民找到了自己的特点,掌握了自己发展的规律。“治理”就是对这种特点规律的高度概括,体现了德清人民务实的智慧与创造。所以作家把“治理”放在重要位置去叙述,并多次深情地抒怀:好山好水好人。在好人好方法的“治理”下,好山好水才会变成美山美水。在书中,“德清”这两个字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古人说,“县因溪而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而作家则用“水德行香,清朗生辉”赞美德清山水、德清人民。实际上,这种赞美更是对德清历史人文的尊重与梳理,强调了“仁德”含量。德清人民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创造了自己美好的生活,创造了自己的“仁德”文化,而今天,传统“仁德”文化,又融入德清人民的当代生活,在新发展理念中发扬光大,在“治理”中深入人心。
德清的“治理”改革,是从政府的“换脑”开始突破的。10年前,德清政府就以“第一个吃螃蟹者”的勇气,把“人脑”都换成了“电脑”,设立“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有了这个现代化的“城市大脑”,政府行政改革得以全面深化,工作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这套系统专业而复杂,描述起来很困难,不过老百姓的直观体验就是办事方便了、规范了、省时了。县长的体验更为直接:“我只要看一眼‘大脑’上的用电数据,就知道全县的经济运行状况”。“换脑”其实就是干部率先转换思想观念,把为民服务的思想落在实处,把为老百姓办事的机制夯得实实的,把“民生”抓得牢牢的。
作品重点选择治水这个典型事例,反映了“城市大脑”对德清河流水系的监控治理所起的重要作用,折射出德清民生的生动现实。德清的“智能水利”不仅能把境内的大小河溪水系质量完全按国家要求达标,而且还能为上下游地区提供精确的全流域水质与水文状况。实际上,从2019年起,德清的“大脑”就已经全面承担起全流域水资源、江河湖泊、水灾害防御、水利工程、水行政事务等全方位的监管任务。更有意思的是,农村每一方养殖塘的水产情况也都实现了“智能化”。“大脑”平台可以直接监测到养殖户名下的每一块水田的水情水质和鱼虾养殖的相关数据,只要一发现水质出现问题,警报器便立刻响起,监督人员就会赶到现场指导治理工作。实际上,整个美丽德清的建设从决策论证到实施,都已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均走在全国治理的前列。
《德清清地流》关注到德清社会治理中许多创新的做法,如“微改革”概念的提出说到底就是把群众当“主人”,群众的小事是放在干部们心中的大事。作品列举了一些服务改革事项,例如政务服务随心办、急救用品“救”在身边、建设网上妇女儿童中心、制定莫干山游玩攻略、小区物业精细化、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线上管控、建立工伤事故联合处置机制等,数起来有18条之多。这些“微改革”看上去虽然不是那么“智能”“数字”,却让群众十分暖心,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德清清地流》读起来更像一部长篇散文。何建明的作品通常以理性见长,用气势磅礴的力量、开阔又理性的思想来打动人。而在这部作品里,作家真实情感的大量带入,大大提高了文学的抒情性和优美度。也许,正是德清的美山美水,它的“仁德”之美,真正激活了作家心灵的美感,让作家写出了一部激情满怀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