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与争鸣

新时代诗歌的广阔空间

□年微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那么,新时代对于诗歌生态的重塑究竟意味着什么?诗歌在新时代前又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这成为当下每一个仍在坚守诗歌理想与诗歌情怀的诗歌创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新时代的坐标系中重新审视诗歌,我们需要思索:新时代究竟给当下诗歌预留了哪些场域?诗歌创作如何认知、正视并打破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瓶颈,进而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在这样一个庞大的母题面前,我们已然无法仅仅只从诗歌文本层面进行探究,而是要从诗歌文本、诗人群体和诗坛风气等范畴进行通盘考量。

新时代诗歌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代同步伐。我们不能从政治的层面来理解“时代”和“人民”,而是要将之具象化。当越来越多的具体意象与之对应时,“时代”和“人民”的神秘性和严肃性才会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人人可以触摸和感受到的真实温度。因此,笔者认为,新时代诗歌要为时代立传、为人民书写,至少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在题材上,加强现实题材创作。新诗诞生以来,尽管诗歌一直延宕着同一种语言基底未曾变更,但其中不计其数的流变也派生出各种各样的美学追求及不计其数的诗歌作品。我们要保持清醒的是,时间的残酷性就在于它会毫不留情地擦拭去诗歌在数量上的表面繁荣,最终能流传后世、成为经典的作品一定只是少数。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些“少数”作品一定是与产生它的某个年代互为观照。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上就能规避许多错路弯路。时下的许多作品存在着无中生有、无病呻吟的弊病,归根结底,是它们的创作者们缺乏对现实的关注和介入,其对语言的过度装扮,终究无法掩饰他们在精神世界、思想深度上的虚无。

在诗艺上,坚持守正创新、常怀精品意识。中国新诗转眼已走过百年历史,我们需要更多地反思,百年新诗在整个汉语文学世界里占据着怎样的位置、拥有着怎样的得失。因此,今天我们在进行诗歌写作时,不妨更多地思考如何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质、如何在修辞上营造一种他人难以模仿的难度感。等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后,再来探讨诗歌更深层的命题。

在传播上,不断拓展诗歌的“融媒体”空间。新世纪之交,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诗歌”一度成为炙手可热的概念。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激增、主流网络社交工具的更迭,诗歌也先后经历了论坛时代、博客时代、微博时代和微信时代。诗歌与互联网的联动,是诗歌不断打开自我空间、走进百姓生活的新路径。如今,随着“融媒体”观念的提出,这种传播视野似乎又被进一步打开。诗歌走进地铁,走进综艺节目,走进音乐舞蹈电影等其他艺术形式,诗歌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需要甄选出真正优秀的诗歌作品,让好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新时代诗人应该是不断进化自我、实现济世抱负的群体。唐朝时,诗人韩愈贬任潮州,短短8个月间,他修水利、倡教化,让这座城市焕发了崭新的风貌。在宋代,苏东坡左迁海南儋州,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间,他颤颤巍巍写下“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句子。伟大的诗人一定对时代和社会怀有伟大的抱负,即使遇到人生逆境,也会勇敢地去搏击。

在新时代,诗人要不断增强脚力,走得足够远。诗歌是心灵的事业,诗人一定要接受山水自然的教育。同山水对话,与自然谈诗,可以让每一个被困于钢筋森林里的个体得以保全自己的诗性,他在行走中不断积累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就足以抵消落入窠臼的生活对于诗歌的破坏。曾有一个网帖,罗列了中国古代著名诗人的人生行旅图,他们在“车马慢”的年代,完成了一种近乎苦行式的对土地的丈量,不仅成就了他们在诗歌上的创作,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启示。

要不断增强眼力,看得足够多。富贵是真实的,贫穷也是真实的;光明是真实的,黑暗也是真实的。一个诗歌创作者深入观察这个时代的意义就在于,这是他真正参与这个时代的入口。只有看得足够多,才能最终形成一张时代的俯瞰图,才会对他所看到的每一个个体都怀揣悲悯之心。

要不断增强脑力,想得足够实。一个诗歌创作者,只有真正了解这个时代,想到它的不足,也想明白这种不足的原因,从而彻底解决时代加在自己生命中的困惑,才能掌握妥善处理自己与时代关系的本领,他的写作才不会迷茫和彷徨,他的诗歌文本才会有穿透时代的永恒生命。

要不断增强笔力,写得足够独特。什么才是一个时代永恒的文学命题?是命运和人性。生命消逝了,犹有命运还留在原地;个体死亡了,人性依然被世代继承。刻画一个时代的命运和人性,就要求创作者找到自己擅长的观测点,同时警惕和回避“流行风向标”对写作的干扰。

新时代诗坛应该能培根铸魂、引领风尚。诗的本质是情怀,一首伟大的诗作不应当只是文本意义上的伟大,也需要作家本人对社会的参与、体认和融入,是文品和人品互为观照的伟大。因此,新时代的诗坛要倡导向上、向善的力量,承担传播诗情、净化心灵的责任。大众对当下诗坛的期望在于,它要为后世多留下一批可以解读这个时代的经典作品。要提升诗人群体认同感,引导诗歌创作者们明德向善、自强助人,让伟大的诗歌走出文本,写在广阔天地。

2021-03-19 □年微漾 1 1 文艺报 content59045.html 1 新时代诗歌的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