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副刊

把军工人呈现到文学舞台

□阿 莹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负有盛名的军工大院里,又在这座军工厂里参加了工作,后来又参与过军工企业的管理,尽管后来我离开了难以割舍的军工厂,但我依旧对军工人一往情深,依旧和一帮工友保持着热络的联系,几乎年年都要与他们在一起喝喝酒聊聊天,那些看似乏味的酸甜苦辣,那些听着不很入耳的粗俗玩笑,那些有些夸张的过五关斩六将,让我心里很受用也很过瘾。是的,工厂的故事始终萦绕在我的脑际,军工人也深深地渗透到了我的血液里,也正是他们朴实的情操,让我在纷繁中能够冷静,也让我陡生了一种责任。

军工人有着普通人一样的欢喜和烦恼,需要和普通人一样的柴米油盐,他们跟共和国一样经历了种种磨难,即使个人蒙受了难以承受的屈辱,即使心爱的事业跌入了低谷,但他们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始终不变。我清楚地记得,在一个兵器试验场,参试的反坦克导弹发生故障,一个年近花甲的工程师毅然上去拆卸了令人胆战心惊的弹头,只为能保证试验的计划节点。而让我为之动容的,不仅仅是工程师的果敢,还有他腰间系着的红腰带。可以说,正是军工人这样忘我地奉献,我国的国防事业才能不断发展,才能成为当今世界一支不可轻视的正义之师。

军事工业是大国重器的诞生地,数代军工人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默默无闻地劳作着拼搏着,形成了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精益求精、勇于奉献的军工精神,为共和国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章。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的生活总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在文学艺术的舞台上几乎看不到军工人的形象,其实他们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与普通人一样有痛苦也有悲伤,他们与共和国一样,沐浴过建设的热浪,经历过前进的磨难,也获得过成功的喝彩。

所以,把军工人呈现到文学舞台上是我的梦想!

为了寻找从生活中走出来的艺术形象,我翻阅了我的父母和数十位老军工的档案,那厚厚的牛皮纸袋,浸润着老军工的汗水和泪迹,装着他们的人生,也装着他们的灵魂。那已经远行的我的父母、我的师傅、我的领导,又微笑着向我走来,活生生地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让我禁不住想跪下了。我翻阅了几部军工企业的厂志,那波澜壮阔的生活,那艰苦卓绝的努力,那给共和国带来激情和荣耀的故事,像画卷一样在我面前徐徐展开,让我沉浸在激情燃烧的岁月而不能自拔。我还借阅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日报》和《陕西日报》,两人多高的合订本,一页一页地翻过去,就像在阅读一部生动的共和国的发展史,其中融进了人物的背景,让作品中的人物在那般氛围里开始了自己的生活;还有朋友提供了共和国经历的几次战争的资料,让我深刻理解了军工与战士、军工与战场、军工与国家的关系,让我不得不陷入了多重思考。

我想,这是我们不该忘记的“角落”啊!

于是,在2017年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开始在工余动笔创作了,当年秋天我便写完了20多万字的初稿。我将第一个五年计划作为故事的开头,因为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军工力量是从那个时期开始的,这也与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相同步,一直写到改革开放大幕启动的1978年。故事是在一个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过程里进行的,这个时期的人们有着特定的语境和行为,几乎人人都渴望成为时代的建设者,而我国正是积累了这样一个宏大的基础,才催生了翻天覆地的改革开放。从一般意义上讲,工业领域的改革开放与农村略有不同,是自上而下逐步开始的。所以在小说的结尾,我没有设置光明的尾巴,而是将人物放置到大潮将至的氛围中,让人物更真实更纠结,也让读者对改革开放更期待!

最后我要说的是,尽管这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但是我做了多年的准备,曾经先后和几位大家做过探讨,可工作事务异常繁忙,只能在放下重担之后开始构思。在创作过程中,我试图摆脱以往工业题材喜欢围绕技术或改革方案争执的习惯,着力从描写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来展示人物的个性和色彩。而且,我将人物放入工厂巨大的齿轮中去咬合去博弈,以更好地展现人物内在的性格。也就是说人物的喜怒哀乐都发生在工厂的大墙里,而没有仅仅将工厂作为一个背景来描写。

当然,我知道自己的文字幼稚,能否驾驭这般题材,心里始终是忐忑的,因此我开始了一遍又一遍的修改,如今有记载的修改已有15稿之多了,都不好意思说写了多少根笔,积了多么厚的底稿。而最为重要的是,每次完稿搁笔之后,我都要送给不同的人去阅读,多是作家学者朋友们,大家看得认真无比,得到的意见都是良言,几乎都在以后的修改中得到了体现,也使得这部小说渐渐地丰实起来,似乎人物也赋予了灵性,我这才敢把书稿投给出版社和杂志社了。

所以,我要向所有的审稿者致以深深的谢意。

2021-03-24 □阿 莹 1 1 文艺报 content59104.html 1 把军工人呈现到文学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