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是华文女作家周励的新著,也是她“曼哈顿三部曲”中最让读者血脉偾张、心灵为之震颤的一部。作者采用纪实性报告文学的手法,从文体上来说,类似系列散文,却又是文学、史学与哲学互相交织的一部史诗;从内容上而言,既是探险实录,也是生命、激情与信念互相辉映的一部交响曲。全书分为三辑:第一辑“被遗忘的炼狱:跳岛战役探险录”为作者寻访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区遗迹进行实地考察的系列散文;第二辑“亲吻世界:镌刻在心灵岩洞上的壁画”,收录了作者在世界各国各地游览、寻访名人故居的旅行纪实;第三辑“燃情三极:南极点、北极点、珠峰逐梦”,是作者四赴南极、三抵北极、分别两攀两越瑞士马特洪峰和西藏珠峰的探险实录。仅看这三辑简介,就不能不让人对作者如同火焰般的生命活力与探险精神所折服。
这三辑系列散文中,“被遗忘的炼狱:跳岛战役探险录”的系列散文,无疑是全书中最值得大书特书、富有血性的一部战争忧思录。自《荷马史诗》有关特洛伊战争的描述问世以来,生命、死亡、战争、爱情就成了世界文学中永恒的四大主题。如陈思和在《序言》中所说:“我们阅读周励的文章需要有足够精神准备,准备承受那种心灵的重大冲击,它逼迫我们重新穿越时间隧道,再去体验一场场地狱般的血与火的生死考验。”
这本书是世界华文文坛的最重要收获,她将战争、死亡、生命这三大世界文学的永恒主题纳入笔端,并以激越的文字、丰富的图片和史料、文献、档案等,将太平洋战争尤其是“跳岛”战役的全景,呈现在读者面前,凸显出战争“绞肉机”对于人类(包括交战的敌我双方)的杀戮行为的非理性、反人道及其无比惨痛的历史教训,并对此进行了全面揭露与深刻反思。
首先是尊重历史的理性精神与文学的感性书写相互融合。一位年逾六旬的华人女作家,为了让冷冰冰的太平洋战争的史实变得鲜活可信,她竟采取类似“田野调查”的手法,从浮潜在风光旖旎的帕劳海底“二战坟墓”,实地观察被击沉的日本军舰遗骸开始,几年中竟然跑遍贝里琉岛、塞班岛、天宁岛、关岛、菲律宾莱特湾、吕宋岛和科雷吉多岛(战争岛)、日本冲绳岛等太平洋战争中著名的“跳岛”战役遗址和泰缅死亡铁路遗址,以及在美国海军陆战队国家博物馆、阿灵顿国家公墓、美国国家档案馆等反复查询、核对与太平洋战争相关的史料、照片、报道、录像,硬是使自己从“二战迷”成了“二战通”。这样的战地遗址考察和探险,并非仅凭一腔热情就能轻而易举地做到,还需要敢于冒险的巨大勇气和一往无前的坚强意志,正如作者所言:“时而浮潜海底‘战争坟墓’,时而须雇直升机或单人小飞机飞往小岛,浓雾大风与突降暴雨都带来心理挑战,是名副其实的历险记。……怀着震惊与感伤,我像考古学家一样仔细发掘历史上或有或无记载的实物与事件……为的是探讨战争原貌中的人性及狼性,有时甚至是人性至狼性的转换,解开鏖战杀戮背后不为人知的隐秘。”于是,我们在周励笔下看到了她所进行的这种战争遗址的实地调查和体验,需要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在帕劳海底二战遗址原生‘博物馆’潜水让我脊背发凉,担心一个不小心触碰到日本‘神风特攻队’飞行员的骸骨堆!心儿战栗、胆大如虎的我穿梭在一堆堆庞大锈蚀、鱼儿出没的战机、坦克、舰艇残骸之间,深感战争的惨烈与凄凉”。你会相信,周励就是张纯如那样的二战史专家和有着使命感的华文作家,她怀着还原真实历史与战争灾难原貌的敬畏与悲悯之心,用火热滚烫的文字,写下了一部使人类付出惨痛死亡代价的太平洋战争血肉丰满的鲜活历史。
其次,本书对“跳岛”战役史料的发掘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相互映证。《燃烧的太平洋》写作者在帕劳贝里琉岛上发现了一块被海水包围、文字因年代久远变得模糊不清的“罗塞塔石碑”,上面刻着太平洋舰队司令、五星上将切斯特·尼米兹的题词与签名,写的是对战败者的勇猛顽强精神的尊重与敬畏,而这块石碑竟从不为人所知:“他做了古今中外功勋卓著的将帅们都没有做的一件事,而这件事,在世界上似乎只有我这个来自纽约的中国女人注意到了——五年来我翻遍了谷歌搜索、华盛顿国会图书馆及美国国家档案馆,都无法找到有关这块石碑的任何记载!”发现如此活生生的珍贵史料,还有谁能说作者寻找“跳岛”战役遗址仅是凭一时的探险兴趣?作者对于太平洋战争中的美军海军统帅尼米兹、西南太平洋盟军司令、麦克阿瑟、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五星上将马歇尔、陆军上将温莱特等人的崇敬和钦佩溢于言表,然而对于他们的人生缺点甚至是污点也并不讳言,例如麦克阿瑟当年曾在日军凌厉攻势下乘坐潜艇逃离菲律宾,由温莱特将军接替他的职位。1942年5月,弹尽粮绝的温莱特将军率领驻菲律宾7.8万美菲官兵向日军缴械,继而开始震惊世界的巴丹死亡行军,最后仅剩八分之一战俘活着回家。1944年10月在美军付出惨痛代价之后,麦克阿瑟精神抖擞地重回菲律宾莱特岛。在《远逝的英魂》中写到,由于麦克阿瑟在战争中的错误决策导致大批美国士兵牺牲,作着冷冷地添上一句:“现在,麦克阿瑟终于回来了。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书中明确列出了美军伞兵在十天飞夺磐石重回科雷吉多岛(战争岛)令人触目惊心的伤亡数字,“雪耻的日子,变为战争岛之殇”。
作者写的这本书,并非只是单纯地承载历史、铭记历史,而是集史学、文学与哲学于一炉,熔铸历史、反思历史。现实映照历史,历史喻示现实。正如作者发问:“疫情之下,珍珠港是一面镜子吗?”
作为读者的我们回答:“是的。以史为镜,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