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学评论

朱秀海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

为革命圣女塑像

□贺绍俊

读完《远去的白马》,就觉得心中升腾起一个神圣的光环。

小说中的赵秀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是一位胶东姑娘,还是少女青涩时期就在抗日烽火的燎烤中成长为一位智勇多谋的村长,后来又在解放战争中成为一名支前队长。她阴差阳错地跟随东北野战军参加了解放战争,同战士们一同出生入死,历经艰辛,发挥着常人难以起到的作用,为解放大东北立下了汗马功劳。赵秀英是朱秀海塑造的又一个非常出色的文学形象,这个形象似曾相似,却又令人耳目一新。说她似曾相识,是因为她就在中国革命英雄谱系的序列之中,她的聪明智慧、她的人民本色,她对革命的忠诚、对爱情的执著等等,或许也能在过去的文学经典人物身上有所发现。但她绝对又是耳目一新的,因为她集全部的完美于一身,在她身上闪耀着崭新的光芒。这种光芒我愿意称之为“神圣性”。神圣,是赵秀英最为打动我的地方。在她的心目中,革命是神圣的。她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斗争之中,所做的一切是神圣的,一直萦绕在她心上的爱情梦也是神圣的。在革命文学作品中,已经有了很多正面的革命者形象,但是还没有一个像赵秀英这样闪耀着神圣性光芒的革命者形象。这是朱秀海最值得称道的创造。

我联想起西方文化中的圣女贞德。她是法国的一位乡村少女,称自己在大树下遇见天使,获取上主的启示,于是带兵出征,收复了被英格兰人占领的法国失地,成为法国人崇拜的女英雄,其后又被教会封为圣人。圣女贞德从此相继出现在莎士比亚、伏尔泰、席勒等作家的笔下,成为西方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相比于圣女贞德的故事,朱秀海讲述的赵秀英的故事毫不逊色。赵秀英也是一位乡村少女,所不同的是,她不是接受上主的启示,而是受到革命的启示。赵秀英的行为证明,革命同样具有一种神圣的精神感召力,这就是中国的革命斗争为什么会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原因。革命的精神感召力让赵秀英焕然一新,或者说,革命的精神感召力极大地激活了赵秀英的人性美好一面,她以自己的善良、奉献和忠诚充分彰显了革命的神圣性。所以我要说,赵秀英是一位革命圣女。

革命圣女赵秀英首先体现了革命之神圣。赵秀英是一个孤女,她早年跟随父母逃荒来到赵家垴,父母去世后她是在村民们的帮扶下长大的,革命给她带来了一片新天地,她也全身心地拥抱革命。在朱秀海的笔下,她仿佛就是革命的化身,无论是枪林弹雨下,还是惊涛骇浪中,她完全没有生死的畏惧,一心一意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在平度东门外的一场战役中,三营在敌方的强大火力下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时,是赵秀英带着支前队从左翼一下子冲进了战场,马上给战斗带来了转机。当战士们杀进城门洞时,他们看到正在为刚刚负伤倒下的战士包扎的赵秀英,朱秀海写道:“也就是那么一眼,随即全营就一鼓作气冲进了平度城”,在战士们的眼里,这位低头认真做事的赵秀英不就是一位圣女的形象吗?只有圣女身上才会有这么大的精神力量。小说多次描写到这种场景,特别是在三十七团,从团长到普通战士,个个都佩服赵秀英。其次,革命圣女赵秀英之神圣还体现在她对信念的执著和理解上。赵秀英在东北战场上光照夺目,功赫显著。革命胜利后,她的人生命运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她不再被众人簇拥着、赞美着,而是遭到人们的指责、怀疑。这时候,她选择带着儿子来到深山里,侍候一位烈士的母亲。她的生活变得特别艰难,也得不到革命组织的关照,一定程度上说,她与革命失去了联系。但是,尽管她仿佛被浓浓的阴霾笼罩着,内心却依然充满阳光。她丝毫没有怨恨和委屈,仍然像过去在激烈的战场上一样,低头认真做着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因为神圣的信念将她的内心照亮,更因为她对信念的深刻理解使得她的内心很平静。赵秀英对信念的深刻理解突出体现在一次与千秋的对话中,她说:“千秋,革命是要付出代价的,除了那些死去的人,我们活下来的也要承担一些代价。”“革命胜利后,也仍然要有人为革命承担代价。”她说她想明白了这个理儿,所以就不想再埋怨谁,也不想自己吃亏的事了。可是,在这世上又有多少人能把这个理儿想明白呢?赵秀英想明白了,她当然就是革命的圣女!

朱秀海显然也被革命圣女赵秀英所感动,也对革命的神圣性同样怀着景仰之情,因此他用美好、干净和端庄的文字来讲述赵秀英的故事。最能体现朱秀海在艺术上对赵秀英的精心刻画,是他特别拎出白马的意象来与赵秀英相伴。白马,无论在西方文化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是一个美好的意象。在西方文化中,我们首先想到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白马王子。白马王子是童话故事里英俊的王子,骑着白马将落难的少女拯救出来。如今,白马王子成为了青春少女的浪漫情结,是姑娘对理想情侣的美好想象。赵秀英的新婚具有非常鲜明的革命年代的特征,她的婚姻是由组织指派的。这看似违反了恋爱自由的原则,但在当年战争年代的残酷环境中又具有合理性,朱秀海不仅写出了其合理性,也写出其人性温暖的一面。赵秀英期盼新婚之夜能等来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她的白马王子是在一次夜袭炮楼的战斗中一起合作过的骑着白马的营长。她希望组织派来的新郎就是这位白马营长。虽然发生了阴差阳错的事情,但赵秀英最后还是等来了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朱秀海以充满诗意的文字详细描述了赵秀英在新婚之夜的心理活动,将一个纯洁少女与她的浪漫情怀定格在读者心中。白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更丰富的寓意。它寄托着男人建功报国的雄心壮志,象征着优雅华贵的气质,也抒发自由潇洒的胸襟。朱秀海巧妙地将曹植、李白、徐悱、鲍照以及沈约等多位古代诗人分别写的《白马篇》直接移入小说情节之中,非常契合赵秀英内心的神圣性。赵秀英所爱慕的男子,无论是英勇善战的刘抗敌,还是富有知识分子气质的欧阳政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喜欢白马。白马在这里显然具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一个男人的远大志向。白马同时也是超凡脱俗的形象,它有着优雅的姿态,“连翩西北驰”(曹植《白马篇》),惟有这样,它才会与革命圣女赵秀英心心相印。我们阅读这部小说时,白马这一意象也许会随着情节的不断推进而变得越来越鲜明,它确定性地指向革命事业,指向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最大的贡献,指向做一个高尚的人。可以说,白马始终暗喻着赵秀英的神圣性,在赵秀英的心里,永远有一匹奔腾的白马。

朱秀海将小说标题定为“远去的白马”,这或许暗含着他的一种忧伤。因为小说也写到了当下现实的丑陋一面,写到那些只认钱和只图个人利益的人所做出的龌龊的事情,革命的神圣性在这些人心中荡然无存。但是,朱秀海不止是忧伤,他还以浩荡之气书写了“永远的白马”。永远的白马就是革命圣女赵秀英。这也就是小说为什么结尾要结在白马上,因为朱秀海相信,白马是永远的,革命的神圣性是永远的,革命圣女也是永远的。

2021-05-10 □贺绍俊 朱秀海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 1 1 文艺报 content59716.html 1 为革命圣女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