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少数民族文艺

守护荔波的名字

□左中美(彝族)

临街三开的中堂门,中门最大,左右略小。从右门进去,门内右侧是一张横放的大案桌,桌后有椅子。与案桌垂直的方向,靠里墙是一面药柜,上面是一排一排的小药屉。自然,案桌和药柜都很旧了,因为案桌后面没有坐郎中,桌上亦没有抓给病人的药包,开处方的纸笺、毛笔、砚台等物件,使得这案桌显得有些空落落的。想必,药柜上那一排排的小药屉里也已经没有散发着苦甘气味的各种药草了。案桌、椅子、药柜、药碾、外面的门、门上的匾额,乃至这整座四排三间土木结构的民居瓦房,与曾经在这方屋子里生活、成长,后来又从这里出发走向外面的那个青年的名字一起,共同作为一种旧的纪念,清晰留存在荔波的记忆里。

贵州,黔南,荔波县城北向阳路21号,邓恩铭烈士故居。顶着中午的明烈阳光,许多人前来瞻仰。临街的旧木门前,以及门内并不宽绰的屋子和院子里,有的跟在讲解员后面静静聆听,有的独自默默瞻仰,又或是轻轻抚摩其中旧物。而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从进了那道门,便被这屋子里的某种气息包围着,脸上的神情以及目光不自觉地变得安静乃至肃穆起来。这旧屋子里的一桌一柜、一椅一几、一缕一物,无不印记着旧时曾在这屋子里生活过的人的气息,在四下里无声地萦绕。

邓恩铭,这个将生命永远定格在30岁的荔波水族青年,1901年出生于距离荔波县城20公里的玉屏镇水浦寨。6岁上私塾,10岁进荔泉书院读书。12岁,随家迁入县城,进入新式小学学习。16岁那年秋天,这个水族儿郎离开家乡外出求学。从此,走上了他不一样的人生之路。

故居里,与进门来的药堂相连的里间是少年邓恩铭的卧房,窄窄的房间里,光线有些暗,与药柜相靠背的是他的床,青蓝印花被面的薄被子整齐地叠在床上。床前的脚凳上,放着一双崭新的黑面剪口布鞋,明显地,这双鞋做得有些大,只是无以猜度其间有着怎样的寄意。屋内朝着院心的小窗下是少年的他曾在上面学习的书桌,光从窗口斜斜地落进来,落在桌上放着的笔架、砚台上,以及一应学习用具上。穿过屋子是内院,并不宽阔的院子,用一道墙隔开成两进,在隔墙的正中是一道圆拱形的月亮门。院子的一角有一盘旧石磨,据说,少年邓恩铭在家时,学习之余常常帮助经营豆腐坊的母亲磨豆腐。

进来参观的人们从这故居的样貌里,已然能够看到这个家当时的情形:父亲开诊所行医,母亲做豆腐坊,操持家务。这是一个虽不能免于辛劳,却能靠着自己的辛勤劳动薄有温饱的家庭。因着父母的辛勤操持,邓恩铭在6岁时得以进入私塾学习,后又进入荔泉书院,12岁时又举家迁入县城。在来到县城的邓恩铭故居之前,我们曾去瞻仰了邓恩铭的出生地、在水浦老寨的故居,在水浦故居一栋独立的屋子的中堂门额上,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木牌:邓家药堂。从牌上可以获知,邓家在水浦老寨时就已经开诊所行医了。药堂前一方干净的场院,右侧一棵说不出名字的树下塑了两个坐着的铜人:一个50来岁的水族妇女,旁边一个托颌静听她说话的孩子。那个孩子,想必便是幼年邓恩铭的模样了。屋子的左侧是一方池塘,阳光下,池里的睡莲开出了紫红的三五支。屋子的前面便是广阔的稻田,七月的熏风里,从一派深绿的田野上,飘来阵阵的稻香。

——想必,1917年的那个秋天,邓恩铭离开小城荔波远行的时候,水浦老家的稻田,也正这样地散发着稻香,甚而,还要更浓厚一些。村庄的人们又一年的辛劳和汗水,就要赢来香美的收获。而那个从水浦老家走出去的16岁的少年,带着简单的行李,告别家人,告别他生活了数年的樟江岸上的小城荔波。在传统的中国家庭里,大多有着子承父业的传统,而这个行医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走出了家门,走向了广阔的、未知的远方。

1931年的4月,邓恩铭与另外21位同道一起,在济南纬八路刑场殉难。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他的《济南的冬天》里面写过,济南的冬天,水是不结冰的,“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4月,时令已入仲春,在济南,水上的绿萍想必是愈发地绿起来了,天空中早早有了许多美丽的风筝。而对于邓恩铭以及他的同道们,他们念想中家国的美好春天,还在更远的远方。“植树节快到了,朱大人家后头我们家的祖坟边,一定要多栽柏枝树,中间杂一两株樟树,景致更加好看,千万不要再误了……母亲的身体总要好好保养,多吃有营养的东西,千万不可乱吃药……”家书里的殷殷叮咛,写下离家的孩子对故土与亲人的切切牵念,而他最后的目光,已再也看不到故乡的山水。

而亘古流淌的樟江却记着他,荔泉书院却记着他,水浦的村庄和田野却记着他,荔波这片养育他的土地却记着他。在樟江河畔的小城荔波,你会一次又一次地遇见这个名字:邓恩铭,遇见用这个名字命名的广场、道路、学校。

在荔波县城北向阳路21号邓恩铭故居左前方不远,有一株巨大的古榕树,枝繁叶茂,缠绕其上的藤蔓绿叶纷披,随风飘拂。榕树下,而今是一个宽阔的广场,一些老人在树下乘凉,许多孩子在树下玩耍。这古老的榕树,想必它一定还记得当年曾在这树下玩耍的那个孩子。那个在秋天离开家乡的孩子,至今还没有回来。榕树还要在这里,为他守护着他的家,守护着这方曾养育他的山水故土。

2021-05-10 □左中美(彝族) 1 1 文艺报 content59735.html 1 守护荔波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