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黑除恶,“打伞破网”,清除“毒瘤”是一次体现新时代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专项行动。作为反映这场专项斗争三周年的阶段性成果,《扫黑·决战》以基层治理的现实原图为底色,以中央政法委、全国扫黑办重点督办部分案件为原型讲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日常“正义战争”,建构了一群以扫黑专案组组长宋一锐为代表的忠肝义胆的正义形象、以魏河县县长曹志远为代表的“两面人”形象和以孙志彪为代表的灭绝人性的邪恶形象。
脱敏性题材引发思想激荡
此类影片鲜见的主要原因是题材的敏感性。黑社会组织建立了盘根错节的关系网,政商勾结、黑恶称霸、违法乱纪等社会乱象容易触碰基层治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尽管《扫黑·决战》题材敏感,但该片真实地再现了黑恶势力的猖狂、“保护伞”的绵密、百姓对黑恶势力的深恶痛绝,更是将新闻报道中“强行拆迁”“举报受阻”“警匪一家”“放高利贷”以及“水泥地里埋尸”“强拆焚人”“集体讨薪”“私设刑堂”等现实生活中耸人听闻的情节在片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触目惊心的场景中,人们不禁深思:基层社会的黑恶势力为何如此胆大妄为?保护伞为何长期牢不可破?影片揭示了“至暗时刻”的背后逻辑:遭遇不公、诚信缺失、百姓受欺成为现实社会的痛点;“红黑”杂糅、法治不彰、权力失衡成为基层治理的难点。片中曹志远“家天下”的封建权欲思想和宗族利益最大化已成为基层治理的核心病灶。影片的主题正如打黑英雄宋一锐所言:“你敢横行霸道,我必斩草除根。”政法干警通过攻坚克难、浴血奋战,最终让阳光驱散黑暗,正义战胜邪恶,从而唱响了扫黑除恶的时代强音。
从国家层面而言,脱敏性题材的再现与开掘,体现了国家战略和国家力量,通过扫黑“打伞”的专项斗争展开刮骨疗伤的自净行动,清除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建构“不忘初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治理生态,为百姓创造公平幸福的生活环境。
冲突性表达营造视觉张力
欧文R.布莱克说,“冲突是叙事影片的精髓”。影视剧中的冲突既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它驱动着剧情的自然延展,体现了人物性格和关系走向的内在逻辑。《扫黑·决战》从多个维度展现了人物故事的矛盾冲突,这是“一场有关权力、金钱、欲望、生命的明暗较量”。姜武、张颂文、金世佳、李倩、赵毅等演员驾轻就熟地处理好角色间的冲突,并在冲突中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融于一体。
历史与现代的冲突。曹志远东窗事发后与宋一锐的一席对话,体现了他的为官追求和价值观,“在古代,县长叫县太爷,在当地权利就像皇帝一样”,并质疑“你就能保证下一任官一定是好官吗?”观众从“县太爷”的寥寥数语和“笃定”的表情中便可以看到曹志远式的“两面人”身上深深地打上了封建权欲思想烙印,并从其为父祝寿的献礼与“托孤”中看到基层“两面”官员的腐朽生活及其“文化脐带”,这与现代共产党人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为官之道形成强烈的矛盾与冲突,由此揭示了基层黑恶势力“保护伞”形成的根源。
正义与邪恶的冲突。宋一锐带领的打黑专案组经受了黑恶势力百般阻挠,处处被监视,常常遭挑衅,承受着看不见的巨大压力,乃至流血牺牲。在与孙志彪、赵勇等黑恶势力的较量中斗智斗勇、百折不挠,最终将横行霸道、暴力催债、草菅人命的黑恶势力及其背后的“保护伞”县长、公安局局长等连根拔除,为民除害,这正是此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目的。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每个人都有权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曹志远并非不想做一个好官,但是父亲的私生子和家族利益需要他的照顾,他的命运便与孙志彪绑在了一起。工头刘立军的理想是为农民工要回拖欠的工程款,与妻子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结果家破妻亡。残暴无情的孙志彪只能在“黑暗”中获得父亲和哥哥的帮助,而不能享受正常的天伦之乐,这或许是其残暴乖张性格的形成之由。女商人林巧儿攀附权贵结果引来杀身之祸。除此之外,我们还看到了不同阶层之间的冲突、角色内心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等。该片通过犯罪、动作、伦理、破案等多种类型元素以及奇观场景的呈现,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与情感张力。
细节性还原增强情感共振
片中细节既展现了演员的不俗功力,也通过纪实性视觉策略还原生活中的冲突性事实,进而通过象征性转喻功能调动观众的喜怒哀乐,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张颂文饰演的曹志远在台前的“义正言辞”“励精图治”“勤俭节约”与幕后的“腐化堕落”“诡计多端”“心狠手辣”等阳奉阴违的细节,将“两面人”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也是不少落马官员的真实写照,令人唏嘘,催人警示。姜武饰演的宋一锐在与黑恶势力较量中一身凛然正气、果敢坚决、只身涉险、负重前行等细节,反映的正是全国政法干警扫黑“打伞”的真实面貌,令人敬佩和解气,让人放心和感激。
同时,影片中诸多细节还原了黑恶势力和保护伞的飞扬跋扈、丑行脏态,再现了他们违法犯罪的场景与手段,堪称大尺度、真效果,扣人心弦,激发起观众或无奈、或悲伤、或愤懑的情感共鸣以及对除恶务尽的审美期待,增强了影片的思想性和观赏性。比如,赵氏父子强行征地,以火焚人的残暴;官员出入娱乐场,混迹于声色犬马之中的浑浑噩噩;土地局长办公室天花板内藏有的500万受贿款以及逼良为娼、暴力催债、水泥裹尸、农民工讨薪等被一一揭露,不遮蔽,不粉饰。
由此可见,该片可贵的批判性与建设性功能使其收获了可观的群众基础,这部弘扬主旋律的现实主义影片无疑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形记”,彰显了新时代国家除恶务尽的决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