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爷,大爷,您家有柴火吗?窑烧到一半,没柴了。”
“我来找,院子里的柴火你随便拿。这辆车现在没用了,干脆劈了烧窑吧。”
2020年8月,在安徽省长丰县杨庙镇马郢社区知物柴烧四合院里百年梨树下,火苗呼呼舔着窑肚。投柴口中的火苗朝下,横走窑室,在壁炉S形循环一周后,热量充分释放。1300多度火炉炼烧硬木,自然落灰到泥坯后形成层次丰富的灰釉。一窑合格的柴窑,需要连烧三天三夜,炉火不歇。这是安徽为数不多的柴窑之一。这天中午,胡亮和王帅已经守窑两天一夜。原来准备的三吨柴堆在墙角像小山一样,已经全部烧光。窑火不能停!柴火去哪找呢?
王帅大汗淋漓,跑出四合院,来到村民孙明现家。70多岁的大爷二话不说,捆了两担柴火。又抡起斧头,砍掉独轮车,拆解后把木头塞进窑口。由于村民的雪中送炭,马郢首次柴窑烧成功了。烧好的瓷器发往山东淄博,在市场上颇受欢迎,获得的钞票变成了基础建设。新修了一个阳光房,购买70台拉坯机,又给院子添了些设备。创业,需要的是良性循环。知物柴烧的第一把火,照亮了乡村振兴路。
第二把火是研学游点燃的。今年4月份,在环球国旅和读蔬的推介下,这里迎来疫情之后的第一次研学游高潮。王帅每天接待数十个团,周末人更多,他杯子里泡着胖大海,不是坐着教孩子拉坯,就是站着给游客们讲解柴窑。虽然累,但是高兴啊。一个月营业收入近10万。王帅从来没这么高兴过,他看到了创业的曙光。
胡亮今年36岁,是山东泰安人,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后任聘到合肥师范学院。 2019年,和马郢结缘,始于志愿者服务。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草地上招摇的野花、马郢小院弥漫的茶香,让他感到舒心,他决心留下来,做点事情。“我寻找宁静的精神家园。马郢除了淳朴,还走在乡村振兴的前列。扎根这里,我能实现梦想。”胡亮一共做了三件事:开展美育课程,提供品牌设计,让学生参与乡村建设。
王帅是他的学生,今年26岁,在马郢创业两年,平时知物柴烧,就靠他打理。“马郢和别的村一样,白天桃花源,晚上断黑早。”王帅刚开始来,特别不适应这点,晚上7点就没啥事干了。在合肥,7点才是夜生活的开始。他穿过西边的小门,来到万松美院找同样创业的小东聊天。两瓶啤酒下肚,一大片芦苇荡,看着星星,听着虫鸣,偶尔拍下闹心的蚊子。一周回趟合肥,快递直接寄到村头小卖部。渐渐地,慢下来的日子他们过得挺好。曾是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副主席的王帅,个头不高,情商超高。他是当之无愧的孩子王。每个来马郢的孩子,都爱亲近这个爱笑的哥哥。正好和制心一处、外表高冷的胡亮,形成互补。“人际关系,我不擅长。”胡亮坦言,曾有人给他发微信,“以后常联系。”他就发愁,我怎么回呢?“我在马郢泡好茶等您。”王帅在旁边支招。
最近王帅很高兴,因为师弟吕世强在马郢开了个乡村美学馆。农家小院,鲜花盛开。屋内画板整齐排放,小朋友们拿着画笔画油画。作为高校老师的胡亮,他将艺术设计课程介入乡村实践,学生们参与到乡村教育、文化、公共环境建设,培养学生的时代担当精神。指导学生通过布艺记忆融入文化创意来构思毕业作品,通过红莓姐姐巧手制作,变成文创产品,挂在网上售卖。
同时,他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创新创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是第三把火。在胡亮的影响下,知物柴烧,在陶瓷界声名远播。2020年12月5日,安徽省首个以柴烧为主题的论坛让高校教授和全国知名陶艺专家们欢聚马郢,在“源起乡土”主题论坛上纷纷支招,共同探讨陶艺如何介入乡村、当下陶艺的乡土文化定位以及马郢柴烧的未来。大咖们不远千里,来看精美的柴烧、神奇的马郢和随风摇曳的芦苇荡。“乡村振兴怎么干?找准文化方向就能找到一条康庄大道。”胡亮常带着远道而来的朋友一边逛马郢社区,一边介绍马郢的历史。
马郢社区在长丰县杨庙镇南部,合淮路穿村而过。路边,一匹奔腾的骏马成为马郢坐标。榆杨掩映的水泥路把宁静的小村庄分成两半,游客接待中心位于村正中心位置。有别于其他乡村,这里的游客中心停车场络绎不绝,大巴车、中巴车、小轿车,由于停车场经常不够用,不得不在村头再建一个停车场。
21世纪初期,安徽省会合肥市资源溢出,沿着高速路东奔西跑寻求突破口。艺术资源落崔岗,项目资源到清风岭,资本奔三瓜,而志愿者资源幸运地流入马郢。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资本、技术等各种要素的流入与聚集。其中,人才缺乏是乡村振兴突出的掣肘因素。之前,与全国大多数贫困村一样,马郢面临着基础设施匮乏、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村空心化、劳动力缺失、村民内生动力不足等困境。2015年,从土里长出来的“马郢计划”应运而生,以志愿服务架起城乡之间桥梁,为乡村汇聚了人才,激活城乡间资源要素流动。“马郢计划”以志愿服务为精神内核,分为“助学”“助农”“助村”三个子计划,旨在通过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架桥,实现城乡资源互换共享。马郢张开双臂,热烈拥抱优质志愿者。马郢志愿者服务中心现有在册志愿者256名,其中长期支教志愿者112名,规划设计志愿者6名,品牌营销推广志愿者8名,乡村活动志愿者21名,民俗文化志愿者9名。这其中,除了外来志愿者外,还有马郢本地居民。他们在“马郢计划”的带动下,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增加了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马郢社区将“乡村”本身作为产品,由政府推动引入志愿者和高校等社会公益力量,组织专业社团,通过公益项目开始改变马郢的面貌。戏曲社团开设了可以体验地方戏曲特色的农家乐;园艺社团将荒废的民房改造成为文艺民宿……渐渐地,马郢开始成为当地“网红景点”,“马郢计划”也随之升级。镇里进一步配合志愿者、高校及创客们的需求,开始将“马郢计划”作为品牌,进行全面包装设计。金融、政策奖补、宣传、客流、电商等全方位帮扶,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马郢一扫萧条,“活”了起来。
杨庙镇政府同步整治村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马郢游客接待中心是安徽大学设计院的手笔,风格自然,又朴素率真。往南走过“世外桃苑”后,是文艺创客集中地。最受游客和村民们欢迎的有两个院子,知物柴烧和小六的万松美院。马郢茶馆和马郢客栈分别在芦苇荡东西两边,月下虫鸣,云淡风轻,雪中枯枝,四合院里常年飘着孩子们的欢笑声。欢笑和美育课程设计分不开,胡亮带领娃娃们一起在田间地头学习自然美育。一草一木皆有性,一光一影蕴含美。他从人文素养、实践动手和自然感知三方面,带孩子打通物物界限,用同感的艺术思维来重新感知世界。一个柿子是食物。用陶瓷做出来是作品。用旧塑料袋做出来,就是带有现实思考的当代艺术品。
由于好人缘,知物柴烧也成了村民串门聊天的地方,他们真心喜欢这里。村民龚安每次来都不空着手,走廊的椅子,展示柴烧的方桌,墙头上的黑陶罐,他把自家的老物件悉心挑选,配上柴烧的文艺范,怎么看怎么舒服,越看越乐。70多岁的孙记珍和张祖元夫妻俩,没事喜欢来扫扫院子,帮忙清洗拉坯机。这可把王帅感动得不行,小伙子的嘴更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