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学评论

奏响壮丽的生命之歌

——重读《把一切献给党》 □全 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大众迫切需要了解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样子的,也迫切需要鼓舞士气、振奋精神的文艺作品。初具规模的传记文学最早做出了积极的响应,革命英雄传记大行其道,引人注目的有:梁星的《刘胡兰小传》,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叶坪的《伟大的方志敏同志》,丁洪、赵寰的《真正的战士:董存瑞的故事》,柯蓝、赵自的《不死的王孝和》等。这些真实反映共产党人成长道路的传记形象地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浴血奋斗、出生入死、前赴后继,建立了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人成立百年之际,重读《把一切献给党》这部红色经典,令人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吴运铎(1917-1991),中国的保尔,我国兵工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其非凡的经历、卓越的功勋,在共和国历史上铸造了一座巍巍丰碑。《把一切献给党》是吴运铎朴素、亲切而生动的自述,1953年作者经过半年多时间完成初稿,经工人出版社何家栋修改后,于同年在该社正式出版。作品传达出的“活着就是为人民付出”的价值观,极大地激励了亿万中国青年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这本6万多字的英雄自传,自发行起迅即在群众中引起巨大反响,出版不到一年四次印刷,印数达200万册。全国机关、军队、工厂、学校、商店等都开展了全面的读书、学习活动,不少工厂、学校组织了“吴运铎班”“吴运铎小组”“保尔班”等等。至1960年代中期,累计印刷1000多万册,并被译成7种外文读本,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

《把一切献给党》真实记录了传主吴运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传奇般的英雄经历。吴运铎出生于萍乡安源煤矿一个小职员家庭,自小就品尝了贫穷的滋味。他调皮、好奇、爱动,常喜欢在机器旁看工人师傅操作,问这问那;他参加了儿童团,常去工人俱乐部看戏、听演讲,亲眼看见了共产党领导的安源煤矿工人大罢工,留下了鲜血淋漓的记忆;后来在机电车间当学徒,受尽了资本家的剥削与压迫,他刻苦学习技术,同时也接受了革命思想。抗日战争爆发,吴运铎辗转来到皖南,参加了新四军,被分配到司令部修械所,从此与革命的兵工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品通过传主自身成长经历的描述,真实生动地体现了我党我军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写活了一个真正大写的“人”,一个自强、自立,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无私奉献的共产党人。吴运铎是在新四军队伍中成长起来的,在党的教育下,他的觉悟不断提高。他从逃难到四川的弟弟来信中知道大哥被敌人逮捕关进了集中营,二哥死在敌人的刺刀下,妹妹逃难到广西,年老的母亲流落到外乡沿街乞讨……家庭的种种不幸使他心中沉重。但他想到“个人的不幸,不过是我们祖国人民经受的苦难的一部分。流泪,悲伤,不能结束这种苦难。只有英勇战斗,彻底消灭敌人,以战争来消灭战争,才能夺得幸福”。决心做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吴运铎,将个人的遭遇与整个民族的痛苦命运联在一起,更顽强地投入战斗,终于成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一员。

“把一切献给党”对吴运铎来说,绝不是一句随便说说的漂亮言辞。在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岁月里,吴运铎凭借革命毅力和创造智慧,和战友们一起,克服了重重困难,白手起家,土法上马,建立兵工厂,从修枪修炮到试制各种枪炮。他舍生忘死,砥砺奋进,一再冒着生命危险,突击紧急任务,为此三次身负重伤。炸掉了左手手指,炸瞎了左眼,一条腿也被炸致残,全身伤痕累累,布满了100余处伤口。但吴运铎以顽强的意志和对革命的无限忠诚,战胜了来自死亡的威胁。死里逃生,当他第三次负伤躺在病床上时,他不禁想到1943年看过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他用保尔·柯察金的精神来勉励自己:“应该不愧为他的一个朋友和同志”。于是,他一边顽强地与伤残作斗争,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兵工技术,把实验室搬进医院,研制出一种新的高级炸药。出院后,这位学会了打仗、学会了造枪造炮的忠勇的战士,又服从党的需要,在实践中学会教书,为人民解放斗争培养技术人才。

《把一切献给党》在写作上也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质。全书都用第一人称,读来犹如亲耳聆听传主讲述激情燃烧的岁月生活。自传有时介绍试制枪炮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惊险程度让人为之汗出;有时直接阐明传主(“我”)的观点,显示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思想光辉。两者交错反复,形成起伏的波澜,增强了艺术张力。作品不仅着力描写传主的可贵行为,而且还十分注意刻画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使人感到真实质朴、有血有肉。如记一次拆除八颗大定时炸弹的经历,极具宛转曲折之妙。面对第一次遇到的庞大的美国怪物,“忽然,我的心怦怦乱跳,眼看着这巨大的炸弹,好像立刻就要爆炸,我立即就要粉身碎骨了。两条腿不知不觉地从弹坑里往外走”。洞口吹来的一阵凉风,使吴运铎的头脑清醒了。他“对自己这种举动奇怪起来:炸弹在坑里,你跑上来干什么?——怕死吗?”“如果我不拆,就得别的同志来拆,不是同样也会碰到危险吗?临阵脱逃,不仅是懦夫,而且卑鄙。死又有什么可怕?活着就要完成任务,死了就算革命到底!”经过一番思想搏斗,吴运铎又恢复了镇静,充满了信心。终于,经过危险的几个小时,他拆掉了炸弹上的全部信管,取出的炸药就有700多斤,为制造炮弹补充了新的原材料……

面世近70年的《把一切献给党》累计发行1500多万册,至今热力不衰,魅力依旧,不仅发行量巨大,而且被先后改编成电影、电视连续剧,拥有话剧、广播剧、报告剧、楚剧、歌曲、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重塑这段感动和激励着亿万人民的国家记忆和民族记忆,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作为少年的我第一次读到了《把一切献给党》这部脍炙人口的英雄传记,便为传主吴运铎九死一生、波澜壮阔的前半生所感动。如今重读这部红色经典,我更加向往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精神、无私的献身精神和不息的奋斗精神。在《把一切献给党》中,吴运铎写道:“我们要永远记住毛主席的教导,做一个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把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一切,都交给祖国、交给人民,交给党吧!从人民和党那里,我们将获得无穷的力量,去移山倒海,开发矿藏,修建水闸,征服沙漠,把我们祖国建设成美丽的花园。”吴运铎说得好:“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我要把一切献给党,全心全意在所不惜”。战争年代,吴运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精气神,不怕牺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奏响壮丽的生命之歌。新时代,我们理应坚守初心使命,自觉为党旗增辉添彩,立足岗位,改革创新,建功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切。

2021-05-26 ——重读《把一切献给党》 □全 展 1 1 文艺报 content59945.html 1 奏响壮丽的生命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