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专题

中国民间叙事长诗艺术特点略论

□向柏松

一般认为,民间叙事长诗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叙事作品,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也有少量第一人称叙事,具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并注重人物刻画,也称“故事歌”或“故事诗”。据此,本文将从叙事、抒情、人物塑造等方面来分析民间叙事长诗的艺术特点。

故事一波三折 情节环环相扣

民间叙事长诗大都要叙述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故事情节多以主人公的曲折经历为线索单线递进发展,环环相扣、一波三折,具有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如傣族的《召树屯》叙述王子召树屯与孔雀仙女南诺娜的爱情纠葛,先叙两人一见钟情排除阻挠结为夫妻,接着写召树屯忍痛告别南诺娜出征,南诺娜受迫害飞走,召树屯历尽险阻终于找到南诺娜,携妻返国成为贤明的君主。

又如傣族的《娥并与桑洛》叙述了一个近似汉族梁祝悲剧的故事。桑洛出身富商之家,聪明能干。为了逃避包办婚姻,桑洛外出经商。在古老的猛根城遇上了美丽的姑娘娥并。她“比棉花还要洁白,比云彩还要柔和,手指像竹笋,声音像口弦”。两人一见面,就感受到了爱情的强烈震撼。“像金色的藤,攀在一棵树上,扭得比丝线还紧”。但是,桑洛的母亲嫌娥并家庭贫寒,反对这门婚事。已有身孕的娥并远道赶来寻找桑洛,桑洛的母亲借故支开儿子,用毒计将娥并赶走。娥并在森林里生下孩子,孩子生下来就死了。娥并回到家只剩下最后一口气。闻讯赶来的桑洛只看到娥并的最后一次微笑。他自己抽出长刀,自刎倒在姑娘身边。长诗歌颂了桑洛为追求纯洁的爱情而敢于冲破封建礼教藩篱的斗争精神,强烈谴责了以桑洛母亲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对美好爱情的残酷迫害,并用幻想的形式寄托了对男女主人公灵魂的美好祝愿:两人的坟头上长出了根根相连的芦苇,芦苇被桑洛母亲烧毁后,两颗星从熊熊燃烧的大火中升腾而起。一晨一昏照耀人间,年年三月三,两颗星星便在天上相会,发出耀眼而美丽的光芒。

民间叙事长诗常常出现与民间故事相似的三叠式结构模式,即一个故事要经历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反复才能够完成。三叠式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抒发浓烈情感 多有抒情吟唱

民间叙事长诗多以歌唱形式流传,叙述曲折悲欢离合故事,必带上歌者喜怒哀乐情感,这就形成了叙事长诗叙事与抒情相融合的特点。

首先,民间叙事长诗的语言,既具叙事性,也具抒情性;写景是情景交融,叙事是情事合一。如傣族《娥并与桑洛》描写娥并的美丽,融入了歌者浓浓的情感:

古老的猛根城啊,

有个美丽的姑娘,

比棉花还要洁白,

比云彩还要柔和。

手指像竹笋,

声音像口弦,

她会说会讲,

她的名字叫娥并。

园子里的菜,

韭菜长得最快,

猛根的姑娘,

数荷花样的娥并最漂亮。

这些充满激情的诗句,塑造了一个十分动人的女性形象,这比纯客观叙述的效果要强很多。

其次,民间叙事长诗在结构上还安排有专门抒情的部分,一是故事讲到动人之处,往往插入一段抒情;二是长诗的开头往往设置一短小的序曲,除了介绍环境、点题等作用外,主要作用是抒情。由此可见,民间叙事长诗的结构并不是单纯的叙事性结构,而是将叙事性与抒情性相结合的结构。如傣族《娥并与桑洛》叙述娥并与桑洛热恋场面时,便插入一段抒情尽情地渲染那种爱的浓烈和温馨:

爱情啊!像粉棚花一样发出芳香。

两对眼睛都为爱情发光。

……

说不完的话,

表不尽的情意,

好像深深的井水,舀不尽,打不干。

当叙述到娥并被桑洛母亲赶走,在森林里生下的孩子没吃一口奶就死去时,便插入了一段娥并的独白,抒发了人物强烈的悲愤情怀:

亲爱的桑洛啊!我们的爱情。

像一棵竹子,被劈成两半了!

连刚出土的竹笋,也被人铲掉。

汉族《崇阳双合莲》,还在叙事中插入一些抒情小调,在情节的发展中抒发人物的喜怒哀乐之情,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刘守华指出:“《双合莲》的抒情色彩更浓。在叙述那一对青年男女悲欢离合的遭遇中间,作者以‘十想’、‘十望’、‘十送’、‘十叹’、‘十二月调’和‘五更调’等形式,淋漓尽致地抒写主人公欢乐、热恋、哀愁与悲愤的情绪,这些实际是穿插在叙事诗中的民歌抒情小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在叙事中穿插抒情小调的做法,在另外一些叙事长诗中也能见到。

民间叙事长诗的“序歌”,往往表达了歌者对所叙述故事的一种激情,营造出一种抒情的气氛。如蒙古族《嘎达梅林》的序歌:

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哪,不落辽河不起飞;

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以深沉、悲壮的吟唱开篇,把人们带到了那血与火的年代。

又如维吾尔族《艾里甫与赛里姆》的序歌:

这首长歌流自我智慧的源泉,像夜莺的悲鸣激荡在每人的心间。

我放开歌喉歌唱艾里甫与赛里姆,为忠诚的恋人献上爱情的花环。

再如傣族《召树屯》的序歌开篇就赞美纯洁、温馨的爱情,声言要将这首诗献给真正相爱的年轻人:

我要用最诚的心,

描下他们的欢乐和痛苦;

让我的歌啊,像菩提绿树成荫。

让四面八方的鸟群,都停一停,

请会唱歌的糯托朗,绕着菩提树唱吟。

远方来的客人,带来他们的歌声;

各村各寨来的男女,带来他们的爱情。

常青的菩提啊,每片叶子都是有情人的心。

那蒙蒙的大雾啊,夜夜把他们来滋润。

这段序歌起到了烘托全诗抒情气氛、调动听众感情的作用。民间叙事长诗用序歌之法,源于古代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该长诗开篇即用序歌起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缠绵悱恻,哀怨情感挥之不去,感人至深,所用之法遂成传统。

刻画人物形象 多用诗歌方法

注重塑造人物形象是民间叙事长诗又一重要特征。民间叙事长诗最引人注目和最具魅力之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那些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民众美好理想追求的诗意般的人物形象。像嘎达梅林、阿诗玛、黄黛琛、召树屯、仰阿莎、幺表妹、娥并、桑洛等,都是具有永久魅力的人物形象。民间叙事长诗更注重用诗歌的表现方法,如比喻、夸张、衬托等,塑造优美动人的具有诗意的人物形象。

民间叙事长诗多用民众熟悉的美好的事物来构成比喻,用以刻画人物,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亲切可爱、优美动人。如《娥并与桑洛》用比喻描写娥并的美貌:

娥并站在河里洗头,

像一朵初开的荷花。

手臂像两只象牙,

小鱼在她身边游来游去。

由此刻画出了一个清新自然、美丽动人的农家女子形象。如苗族叙事诗《仰阿莎》,一连用9个优美的比喻,描写女主人公的美丽,抒发了对她的赞美之情:

头发油亮像丝线,面庞白嫩像茶花。

眉毛像瑙约,嘴唇像乜良

牙齿白如银,裙褶像菌褶,

裙脚像瓦檐,腰带花儿像鱼鳞。

身上的花衣哟,锦鸡的羽毛比不上。

运用大胆的夸张和侧面衬托的方法,往往使长诗塑造的人物更加鲜明突出。如《娥并与桑洛》写娥并的美丽;

街上的人看见她,想买东西的人忘了买东西。

想卖东西的人忘了卖东西。

拿着秤杆的人,忘了把秤锤挂上,

吃饭的人放下碗,错把菜盘端起。

喝茶的人见了她,往碗里丢进了烟草。

抽烟的人见了她,烟叶掉了还不住地吸。

侧面描写人物肖像,深得民间诗歌艺术传统的壸奥。此法可追溯至汉乐府《陌上桑》,该诗侧面描写罗敷之美,撼人心弦,影响深远。

民间叙事长诗还擅长运用重叠复沓、一唱三叹的表现手法来描写人物,使人物形象饱和着浓浓的情感,具有强烈感染力。如《仰阿莎》叙述到主人公被迫嫁给太阳时,就用反复咏唱的方法,描写了途中与追求过她的蜜蜂、画眉、樱桃花相遇时难分难舍的情景,表现了她的伤心和苦恼,感情十分强烈。又如哈萨克族的《萨里哈与萨曼》写萨曼的英勇:

阿尔泰的雄鹰,只只都是那么威武,

最好的是那一只呵,人人都说是花鹰,

草原上有多少匹烈性的骏马,匹匹都是那么凶猛。

最猛的是那一匹呵,人人都说是黑鬃马。

草原上有过多少次赛马,回回都是谁得胜,

人人都称赞他呵,牧羊人萨曼英雄。

萨曼是阿尔泰的青松,萨曼是草原上的花鹰。

是他驯服了黑骏马,草原上的人都把他的名字传诵。

在叙事过程中,略做停留,围绕一个场面、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从多侧面进行吟唱,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这也成为中国民间叙事长诗广泛采用的一种叙事程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三套集成”搜集编纂工作之后,大量的民间叙事长诗特别是少数民族民间叙事长诗得以问世,为我国民间文学宝库增添了新的光彩。其中特别优秀的作品已广为人知,受到珍爱。但是沧海遗珠,尚有不少民间叙事长诗未被搜集起来,而且由于当时采录工具比较简陋等原因,留下了不少缺憾。2018年开始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编纂项目,正在弥补这些缺憾,多地的民间叙事长诗已纳入或正在纳入该工程的实施项目中,在不久的将来,全国民间长诗荟萃之作将以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状态呈现给世人,并成为永久传世之作!

2021-05-31 □向柏松 1 1 文艺报 content60014.html 1 中国民间叙事长诗艺术特点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