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专题

永葆民间春色

□王光荣

众所周知,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主要是劳动人民)在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里口头创作、流传、传播和共享,反映劳动人民生活、思想感情和艺术情趣的语言艺术,包括神话﹑传说﹑史诗、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长诗、民间小戏﹑民间说唱﹑民间谚语﹑谜语、曲艺等。其基本特征是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传承性和直接的人民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并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以下简称大系出版工程)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点实施项目。

笔者作为《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广西卷》的编纂负责人,在收集该省(区)传说文本资料过程中,发现部分作品(资料)创作的成分过多,已超出口头性这个原则,也不符合民间文学集体性和直接人民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篇幅太长。一篇传说,洋洋洒洒七八千字,甚至上万字,一看就不是那种短小精悍的口头作品。除了根据民间传说内容加工成为表演艺术品外,口述者不可能对着采录者讲述那么长的故事。根据笔者多年来从事民间文学采录和田野考察经历体会,一般来说,能够讲述和整理出3000左右的文字就已足够了。二是故事情节方面,一些传说作品中心理活动状况和细节描写太多,还有许多相关的背景、风景,描绘得没完没了,脱离了民间讲述者那种开门见山、干脆利索的精神。三是使用的长句、复句太多,常用书面语,而不是普通百姓常用的语句。四是用词方面,发现许多生僻、深奥的词语,给百姓阅读或听吟带来障碍。一般来说,民间文学的语言是质朴平易、形象生动、亲切感人的,而不是那种隐晦曲折的。

还有些篇章,在思想内容方面缺少鼓舞人上进的精神,中心不够突出,主题不够鲜明。当然这属于个别少数情况。

上述这些文字比较冗长,“民间文学”作品搜集整理者,还应当进一步加强学习民间文学以及田野采风调查的相关知识,而不能在采录和整理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任意增加主观想象的成分。还有些搜集整理者的目的并不是保存、保留民间文学作品,而是想从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敞开自己的创作思路,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我们需要明确,实施大系出版工程是要让后世看到祖先前辈在特殊年代、特殊岁月,以特殊形式和方法创作的口头文学作品,从而领略我国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民间文学所具有的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其实都只是民间文学表现形式和流传方式等方面的特征,然而民间文学在思想内容方面的特征,当属民间文学的直接人民性。

北京大学教授段宝林先生提出民间文学的直接人民性,就是民间文学在思想内容方面的特点。他指出:“劳动人民始终站在历史的前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他们的创作直接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1月版第6页)他还列举了一些民间歌谣作品,进一步阐述了民间文学直接表现人民思想感情的进步性。其次,在题材的选用方面,要选取民间文学直接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记载劳动人民历史活动的题材。同时,在民间文学的表现形式和语言运用方面,也必须具有劳动人民的风格和特色。不具备这方面风格和特色的作品,就不能算作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

大系出版工程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推动优秀民间文学传承发展和知识普及为任务,以广大人民群众、青少年和中国民间文学爱好者为对象,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收集、整理、出版无愧于伟大民族和伟大时代的优秀民间文学作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激活资源,服务当代。这也凸显了民间文学的直接人民性在思想内容方面的特征。

不言而喻,人们创作某一件作品,自然有其创作的目的和用意,即率先考虑其思想内容,进而考虑其形式和表现方法。至于阅读和欣赏某一作品,则是从众多表象,诸如创作方法、表现形式和流传方式等方面着眼,故民间文学前辈学者根据这些表象所体现的特色,将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和传承性认定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众多民间文学教科书皆如此论之。如今我们编纂“大系”文本,必须两方面兼顾,既要考虑其思想内容,又要考虑其创作手法、表现形式、流传方式等,以求总体上保持民间文学基本特色,供世人学习和借鉴。

思想内容方面的选择,如神话、传说、生活故事及笑话、童话、寓言等,须将那些内容颓废、缺乏人民性的作品拒之门外。对于思想内容健康、符合类别的初选作品,若存在文字冗长、今人创作成分较多、文人语气浓重的现象,编辑人员应对其做二次整理,进一步规范化。这里又涉及署名问题,原先搜集整理者的名字保留不变,加上二次整理者的姓名,让读者一目了然,也避免产生误会。

2021-05-31 □王光荣 1 1 文艺报 content60015.html 1 永葆民间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