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让党史活起来 让精神燃起来

——评电视剧《中流击水》 □史晓琦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诗中的“中流击水”,意为到江心水深急流处,搏击惊涛骇浪,展现出了一种大格局、大气魄、大境界。中国共产党这艘“红船”驶出南湖后,冲破急流险滩,在时代的激流中寻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航向,踏浪而行,“中流击水”无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最形象的写照。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点剧目,该剧以“中流击水”为剧名,以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为主线,以“红船精神”为内核,形象而深刻、精练而清晰地诠释了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该剧主要讲述了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到1928年井冈山胜利会师这1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先驱是李大钊和陈独秀,但中国共产党探索、发展,最终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革命道路的突出践行者是毛泽东。《中流击水》精准抓住党史关键点,以“寻路”为主题,以毛泽东的视角展开故事,展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工农,切合实际,终于找到一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正确道路。剧中,“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到底该走哪一条道路”和“确定道路之后,到底该如何走下去”两大悬念贯彻始终。在激烈的思想碰撞和汹涌的时代风浪中,《中流击水》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完整展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建党先驱们接触马克思主义、走进马克思主义、探索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历程。

《中流击水》以史为经,以人为纬,立体展现了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与周恩来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在艰苦卓绝的境遇下坚守初心、努力奋斗、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重点展现了共产党先驱者的初心之纯、主义之真、信仰之坚、人格之美。以毛泽东为例,当新民学会的同学挚友纷纷去法兰西留学,青年毛泽东却主动留在国内,考察了解中国国情,致力研究解决中国的问题,并同军阀恶政做斗争,率先发起了具有“星火燎原,全国通明”意义的“驱张运动”。“驱张运动”困难重重,步履维艰。毛泽东身先士卒当请愿团团长,不远千里,北上请愿,下破釜沉舟之心,不将张敬尧赶出湖南,誓不回湘。为此,他大雪天住寺庙,即便忍受饥寒,他提出的“其理在我不在他;兵势在我不在他;气势在我不在他”的三条讨张必胜理由,也气势如虹,热血偾张,充满了革命豪情。即便家父病重,请愿团士气低落,战友们纷纷退团回湘,坚信“忠孝不能两全”的毛泽东依然坚持战斗,直至最后取得驱张胜利。他说:“世上没有一条路是平坦的。走路,贵在坚持。”在天津成立觉悟社的青年周恩来为了革命,给自己取名5号。他说:“今天为主义牺牲掉自己的名氏。在将来,我们为民族、为国家、为大众,还要准备牺牲掉自己的生命,这才是觉悟社最起码的觉悟。”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不为升官发财,不为个人前程,只为国为民,带领民众走上光明之路。某种程度上,《中流击水》全面、立体、生动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诠释了我们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成功密码”,堪称党史题材创作上一个闪亮的坐标。

值得一提的是,《中流击水》在党史题材创作中没有口号化、概念化,而是以中国共产党1919年到1928年这10年间的光辉岁月折射百年历程,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什么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的重大命题落到一个个人物、一件件事上。该剧既有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又有“主义道路之争”“共产党人人格之美”的细腻艺术呈现,在人物塑造上做到了人性化、共鸣化,主题阐述上接地气,浅显易懂,开辟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全新思路。比如剧中毛泽东跑丢了一只鞋,索性丢掉另外一只,光脚走路,恰是改变旧思想,引领新思想,打破旧中国,开创新中国,其非凡人生路的形象隐喻。在火车上,毛泽东再次以穿鞋为例发表了对于留在中国还是留学法国的看法。他认为,应该一部分出去看看,一部分留在中国,继续观察。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只有鞋子穿在自己脚上,才知道合不合脚。这看似讲穿鞋,实则讲的是中国革命道路之选择。无独有偶,剧中李大钊在天津南开学校演讲,也以穿鞋为例向青年学生阐述马克思主义。他脱下老土布鞋,表示一个人要走一条长路,或一条险路、一条夜路,必须要有一双合脚的鞋、坚固的鞋,这样他的心里才会觉得踏实。“皮鞋是舶来品,但穿着洋鞋在中国走的是中国的土路。我们可否下一个决心,穿着洋鞋,在中国的土路上走出一条新路,走出一条可以让中国民众获得利益之路,可以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之路。”只有马克思主义才可以救中国,才是中国革命之路。李大钊热烈的演讲和浅显易懂的道理,让青年学子热血沸腾,连监视李大钊的国民党眼线也脱下衣服,羞愧而逃。树上的蝉要蜕皮,人也要蜕变、新生,年轻人更要注意思想上的蜕皮、主义的新生。中国之奋起、中国之觉醒,靠的就是年轻人的觉悟。李大钊寥寥数语,几个形象的比喻就把中国要走的路和中国未来的希望等这些大问题,化繁为简,深入人心。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人间至情是大爱。在《中流击水》中,毛泽东、周恩来、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先驱不是高高在上的大人物,而是心系百姓疾苦、有血有肉有温度的人。比如母亲去世,毛泽东在灵前痛哭,感恩母亲对他的教诲;面对父亲的反对,毛泽东初心不改,立志解救劳苦大众,管尽天下事。他所思所想不是家里的二十二亩田、两片柴山,而是湖南的百姓、国家的兴亡;恩师杨昌济去世,毛泽东没钱买花圈,而是以自己的方式悼念——趴在雪地里,用身体拱雪,垒出一个世界上最纯净的花圈,献给一辈子追求人间至理的恩师;毛泽东在湖南长沙教书,向学生讲述八国联军侵占中国的屈辱历史,破天荒地让同学们站起来听,甚至站到板凳上听。为什么当时的列强敢侵犯中国?那是因为他们欺负我们中国人腰杆子不直,站不起来。毛泽东说:“只要腰杆子站得直,站得越高越好。”基于此,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心中有人民、胸中有正气的毛泽东形象,被塑造得立体、生动、传神,极富感染力。为什么毛泽东能带领中国共产党探索、发展,最终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答案就在其中。

一切为了国家,一切为了人民。电视剧《中流击水》着力展现的,正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葆有的这份“初心”和“使命”。在当前全国党史学习教育热潮中,探寻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的《中流击水》让党史活起来,让精神燃起来,无疑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2021-06-02 ——评电视剧《中流击水》 □史晓琦 1 1 文艺报 content60048.html 1 让党史活起来 让精神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