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8月5日,路易斯·韦恩出生于伦敦,他的爸爸从事和纺织业有关的工作,妈妈设计地毯的图案。很不幸的是,路易斯·韦恩天生兔唇,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十岁才开始上学——这样他就不容易被比他年纪小的同学嘲笑欺负。成年后,路易斯·韦恩开始留络腮胡,可以用胡子遮掩天生的缺陷。路易斯·韦恩有五个妹妹,是家里的老大,他不喜欢学习,经常在学校打架,有几次,鼻子都被打扁。他最大的乐趣是去听理工科的讲座,他喜欢码头,喜欢船,并对工厂和机械着迷。年纪稍微大点时,他开始对政治感兴趣,并参加时政讨论,他仿佛意识到上学的重要性,也不逃课了,突然变成了好学生。路易斯·韦恩十六岁的时候,成为西伦敦艺术学院的学生。
路易斯·韦恩回忆童年:“小时候,我对音乐、绘画、写作和化学都很感兴趣,我从未计划成为艺术家。”实际上,他当时最喜欢的是音乐,他甚至创作了一部歌剧,并邀请他崇拜的演员亨利·伍德(Henry Wood)爵士出演其中的角色。学音乐的同时,路易斯·韦恩开始画画,原因很简单,绘画能给他带来收入。路易斯·韦恩认为:“做画家要比做音乐家容易得多。”最终,路易斯·韦恩不得不放弃音乐,全心画画,是因为父亲威廉·韦恩得了肝硬化,帮妈妈抚养五个妹妹的责任落在了他身上。靠着家里微薄的存款,一家人省吃俭用,路易斯·韦恩读完西伦敦艺术学院,随后他在那所大学谋得教职。
也许是因为天生兔唇,路易斯·韦恩性格古怪,不喜欢和人交流,他也不喜欢当老师,他隐隐厌恶这份工作,觉得教书除了能挣钱,自己毫无收获。他不甘心就此平平淡淡过一生。于是,路易斯·韦恩拿着自己设计的作品——圣诞节贺卡图案,毛遂自荐,拜访了很多出版商,并到处投稿。1881年的冬天,他的第一幅作品发表在12月10日的《文体新闻画报》上,那是一幅红胸灰雀停落在灌木丛中的绘图,名为《知更鸟的早餐》。路易斯·韦恩喜出望外,借着这个机会,他继续自告奋勇,最终说服《文体新闻画报》的主编雇用了他。路易斯·韦恩也找到了心爱的女人——他妹妹的家庭教师,比他大十岁的艾米丽(Emily Marie Richardson)。这样的选择令两家人都感到失望,但是路易斯·韦恩宁愿疏远家人,也不愿意放弃爱的人。1884年1月30日,路易斯·韦恩和艾米丽结婚,双方的家人都没有到场。有喜欢的工作,有爱恋的女人,并暂时不必去想那些繁重的家庭负担,路易斯·韦恩感到很幸福。
不久,一只叫彼得的猫“闯入”他们甜蜜的二人世界,并且,这位小成员改变了路易斯·韦恩的一生。
快乐的时光像是流水一样匆匆而过。艾米丽被查出患了乳腺癌晚期,她卧床不起,彼得成为她忠实的伴侣,而她二十四小时守候在彼得身边,也令彼得享受到无限的陪伴和关爱。路易斯·韦恩回忆:“妻子不得不待在家里,彼得时时都感受到爱,它也不会孤独。”并且,彼得让空气里的很多悲伤和不快烟消云散,每每看到彼得,路易斯·韦恩都会如释重负,“它躺在妻子的床上,爪子和身体靠在妻子的胳膊上,它温暖着妻子,减轻了妻子的烦躁和苦闷”。路易斯·韦恩也常常教彼得一些伎俩逗妻子开心,比如让彼得躺下装死,给它戴上眼镜,让它双爪捧起贺年卡。路易斯·韦恩表示,这只黑白相间的猫,是他见过的最聪明、最乖巧和最温顺的猫,它也成了路易斯·韦恩练笔的模特——他画它照镜子,看窗外,偷喝木桶里的水,玩线团,藏进盖箱,打哈欠,挠痒……路易斯·韦恩把这些作品拿给艾米丽看,艾米丽又会开心很久。
彼得的画栩栩如生,博得亲朋好友的好评,艾米丽建议路易斯·韦恩把这些画拿给《文体新闻画报》的主编看是否可以发表,但是路易斯·韦恩不认为这是个好主意。因为在当时,人们喜欢狗而不喜欢猫。1909年,路易斯·韦恩写道:“当我刚开始画猫时,猫是受人歧视的动物,如果哪个男人从事和猫有关的工作,都会被认为充满女人气。”画猫只是一种放松和消遣,路易斯·韦恩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画狗。
然而,不是狗而是猫让路易斯·韦恩成名,之前,小猫彼得的出现,路易斯·韦恩的练笔,仿佛都是为了这一天。1886年,路易斯·韦恩为童书《斑猫夫人的机构》画了插图,这本书讲述的是名叫黛安娜的小女孩被送往“斑猫夫人的机构”学习像猫那样行事的故事。这本书的立意新颖,插图充满童趣,很快被抢购一空。路易斯·韦恩得知这个消息后,马上找到《文体新闻画报》运营部经理威廉·英格拉姆(William Ingram),向他解释猫插图如何受欢迎,如何有市场潜力,希望为圣诞节增刊画一系列以猫为主人公的插图。威廉被说服。之后的十一天内,路易斯·韦恩完成了一百五十多张猫图,画册名为《一只猫的圣诞晚会》,增刊出版后,路易斯·韦恩一鸣惊人。
路易斯·韦恩感到成功近在咫尺,艾米丽对他事业的转机也倍感安慰,然而,幸福还没有完全到来,艾米丽的病情就加重了,并在《一只猫的圣诞晚会》出版后的第五周去世。此时,两人刚刚结婚三周年。路易斯·韦恩痛不欲生,脾气更古怪,曾经整日和他的妻子相偎相依的小猫彼得成了他惟一的伴侣。十一年后,彼得去世。彼得死在路易斯·韦恩的怀抱里,路易斯·韦恩很少给人讲,但是他一直相信,妻子的灵魂到了彼得的身上。
路易斯·韦恩更努力地画画,心情低落的时候,他从画画中获得解脱。“我最喜欢画家科尔布尔德(Edward Henry Corbould)的一幅画,一位头上顶着扫帚的陆军中尉撞到了士兵的帐篷上,他的头上起了个大包;第二幅是,一位胖将军坐在床上挠头,看起来勃然大怒,他头上也顶着个大扫帚。在我抑郁时,这些画让我感到快乐,让我能继续坚持画画。”
从1890年开始,路易斯·韦恩的创作风格有了明显改变,他开始画卡通化了的猫:或者把猫画在人的处境里,或者把人画成猫。但路易斯·韦恩坚持他并没有故意把猫卡通化,他画的就是他看到的,“把人当猫看,或把猫当人看”,他说他偶尔会拿着速写本,到餐馆或其他公共场所,画那里的人,把他们画成猫。路易斯·韦恩通常把猫画成成年人,而不是孩子。在他的作品里,酒吧里的男猫戴着单片眼镜,讲着黄段子,和邻家女猫调情;打扮入时的女猫手持扇子,左顾右盼,又像是在哼一首老情歌;残暴的猫警察在轰赶猫擦鞋匠;戴着礼帽、一本正经的猫正为刚偷来的钱包扬扬自得。路易斯·韦恩画的不仅仅是猫,而是生活,是人生百态,而这些作品,也正是画给成年人看的。
路易斯·韦恩是左撇子,一般只用左手绘画,他画笔下的猫偶尔也是左撇子,比如猫用左手钓鱼、挖洞、打高尔夫球——做一些非凡的事情,并用右手写东西、抽烟,做一些日常的事情。他画画很快,四十五秒钟就可以完成一幅猫图。他从不吝惜自己的才艺,去小卖部、药店买东西,经常会主动向对方要纸笔,信手画出一只猫,送给对方。
路易斯·韦恩画过这样一幅画:隔着篱笆,一只猫和另一只猫对话,远处是一辆摩托车,路上有一截尾巴。基茨夫人说:“太棒了,我不知道你是一只曼岛无尾猫!”提佩先生回答:“我也不知道,直到摩托车让这成为可能!”这幅作品想要表达的是,凡事都有利有弊——猫让路易斯·韦恩出名,也让他被迫成为猫的亲善大使,他不得不接受各种各样的流浪猫。他的邻居描述:“他家的猫太多了,屋子里住不下,就在花园里安了家。这些猫很野蛮,看到陌生人会嗷嗷叫。”路易斯·韦恩呼吁公众要耐心对待猫:“不要提高嗓音对它们讲话,因为它们会害怕。”他的猫作品和他的主张逐渐改变了英国人对猫的态度,也让猫越来越有地位。路易斯·韦恩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时间机器》的作者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评价:“在英国,假如有猫长得不像路易斯·韦恩画笔下的猫,那它们应该为此感到羞愧。”同一年,路易斯·韦恩被选为英国猫俱乐部主席。
路易斯·韦恩画笔下的猫都有一双大眼睛,眼神中带着忧郁。大眼睛模仿的是人的眼睛,大眼睛里藏着的是路易斯·韦恩的幽怨——大概在隐隐埋怨天生的缺陷,埋怨命运早早夺走妻子的生命,埋怨战争令他的事业跌宕起伏。我不禁想起同样患了精神病的天才艺术家梵高。美国歌手唐·麦克林(Don McLean)在梵高的画作前才思泉涌,写下《星夜》:“你承受了多大的痛苦,你努力想获得解脱,没人想听也没有人在听,也许他们永远不会知道。”幸运的是,路易斯·韦恩在猫的世界里获得解脱。在他的作品里,他可以变成任何一只猫,和其他猫毫无障碍地交流,尽管那个世界里同样有战争,有血腥,有不公正……但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是,路易斯·韦恩是那个世界的主人。
(摘自《猫!猫!猫!——路易斯·韦恩的猫咪星球》,[英]路易斯·韦恩著,作家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