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例话的形式解密《水浒传》这样一部大书,王力平是在用一套轻松的笔墨,肩一副沉重的担子。说“沉重”,是因为例话有自己独特的文体要求。通常我们对作家作品的研究,包括写读后心得,可以各有所会,不分高下,而写例话不同,例话是列举出诗文中的具体实例说话,见解深浅,内行外行一看便知,藏不得拙,写例话需要有独到的眼光,语言也要有自己的说法,而要拿出真知灼见,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底。
例话是从古代的诗歌点评发展起来的,古人读诗遇到佳篇妙句,或一字之奇,会拍案激赏,写下赞语;遇到引事用典,会批点加注;遇到因袭泥古,会指出败笔。这都是即时性的阅读体会,尽情享受“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快乐,无意于与他人交流。欧阳修写下《六一诗话》,自述“居士退居汝阳而集,以资闲谈也”,才明确自己写这些漫谈式的随笔短札,是希望与人闲谈交流的。除了诗话,古代探讨风格修辞的文章学文论不少,而结合实例贴近叙事美学的文话,当属金圣叹、毛宗岗等对古典长篇小说的评点。诗话、文话的特点,都是以笔记体的短札闲谈漫话,心态自由、笔调轻松、语言亲切,与文友交流自己的独得之见,而不是无拘束地倾诉阅读心得。白话文普及以后,评点发展为评讲,每篇的文字多了些,思想的展开更充分了,但是漫话随笔的风格不变,短小精悍的体例不改。
王力平从《水浒传》前七十回中,提炼出65个小题目,采用一题一议的办法,带领我们重读了一遍这部传世经典,也为他透彻有趣的评讲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他用深厚的专业学识、轻松明晰的表达、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发现,解密《水浒传》作为经典小说的隐秘笔法,最终达成了专业性与通俗性的统一,在阅读与欣赏的场域为读者做了一次令人赏心悦目的导读。
在书中,王力平对《水浒传》精研细读,慢理深思。仔细看去,作者的重心其实不在告诉你怎样读,而是点点滴滴地在提示你怎样写。因为作者已经用条分缕析的解读告诉你应该像他一样去阅读经典了,身教示范,无须言教补充,而在举例言说中提出的那些历代笔记与笔记体小说以及当代小说的区别,人物形象塑造的细节积累,如何在相似的情节中写出差异,形象塑造的完整性、丰富性、统一性与作家创作的主体性,闲笔、伏笔、流水账里的妙笔等等,几乎都是在强调经典是“这样写的”。因此,如同科学家给自己专业的爱好者写的科普读物一样,这本课堂讲读式的《水浒例话》,这堂帮助施耐庵金针度人的写作指导课,不仅对文学青年和在校学生颇多教益,对于青年作家和那些试手创作的习作者,更应该是修炼基本功的案头书。
除了王力平评讲的具体内容,我还很看重他在“序言”中对批评与创作互为促进,批评、创作与生活共同在场的呼唤。王力平的文章,能把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古代文论、西方现当代文论汇于一炉,取消门户之见,融古化欧,坚守传统,用最具中国传统色彩的小说评点形式,去体悟导读一部中国传统古典文学名著,当真是难能可贵。